交通月票上路逾两周 学者呼吁订定各县市KPI

交通月票上路之后使用最多的是捷运(简立欣摄)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通勤月票昨(17)日上路第17天,累计至16日总运量已近1500万人次使用。不过交通学者表示,交通月票的政策效益要看的是「购买月票数」而不是总运量,毕竟吃到饱的月票要冲运量很容易;另学者呼吁政府政策上路半年之后要有滚动式检讨,要订定各县市关键绩效指标(KPI),看是否有效地将汽机车使用者转移来搭大众运输,若地方政府没有办法达到,政府可能要考虑取消这个区域的月票补助。

根据公路总局统计,到16日为止约有54.8万人次加值购买月票方案,包含基北北桃生活圈39.9万人次、中彰投苗生活圈2.6万人次、南高屏生活圈12.3万人次,新增约0.6万人次。

运量方面,累计至16日为止,已约有1486.9万人次使用月票搭乘各类公共运具,前3名运具依序是捷运(含轻轨)734.9万人次(基北北桃689.6万人次、中彰投苗10.1万人次、南高屏35.2万人次);公车562.1万人次(基北北桃514.9万人次、中彰投苗34.9万人次、南高屏12.4万人次);台铁119.2万人次。

交通学者李克聪表示,当初交通月票推动的关键绩效指标,除了有效提升公共运输运量5%,另一更重要指标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死伤人数5%。事实上要增加运量并不困难,只要持月票者多搭车就好,但不代表使用的人数增加,例如通勤族以前只有周间才搭大众运输,现在因为有月票,假日也会用。

李克聪说,交通月票的第二个KPI更重要,就是是否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死伤人数5%,这一定要靠交通减量,也就是汽机车使用者转到大众运输。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办法到绩效,交通部是否要考虑取消这个区域的月票补助,或是订定罚则。

这是否表示交通月票要有一个退场机制?李克聪坦言,退场机制是应该要有,但实际上很不容易,政府要很有魄力才能做到,「政府现在给补助愈来愈容易,且补助给了也很难收回。」不过既然钱都花了,效益就要出来,至少今年下半年结束之后要有滚动式检讨,看看月票是否能将私人运具转为大众运输。若用5%除以3年,则平均半年应有0.83%私人运具转为大众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