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 金管会拚3年达6兆元

金管会持续促进非现金支付交易发展,宣布订定3年拓展新目标,将以「交易金额」及「支付交易笔数」作为新衡量指标,目标至2023年非现金支付交易笔数较2020年成长达50%、交易金额则成长2成、达6兆元。

金管会2015年提出「电子支付5年倍增计划」,目标至去年底电子支付比率自26%倍增至52%。不过,据金管会统计,电子支付比率截至去年底仅40.37%,若纳入国内民众广为利用的ATM转帐管道,则比率提升至51.7%。

金管会考量非现金支付服务具提升经济活动效率节省现金支付处理成本、刺激民间消费带动经济成长、缩小地下经济规模及提高交易透明度优点,为延续上开推动成效,对此成立「提升非现金支付交易推动工作小组」,以三大主轴整合官民力量持续积极推动。

银行局副局长林志吉表示,先前是以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除以民间消费支出的「非现金支付比率」来订定目标。工作小组4日召开首次会议,在参采世界支付报告国际实务运用指标后,决定改以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及「交易笔数」作为新衡量指标。

林志吉指出,交易金额为现行衡量指标的分子,经综合考量后决议延续采用,以持续观察非现金支付交易成长情形。交易笔数则是考量政策推动目的,为希望民众从小额大额交易均能采用,采用此指标更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消费使用非现金支付的成长情形。

据金管会统计,截至去年底含ATM转帐的电子支付交易笔数为52.21亿笔、交易金额为4.95兆元。考量ATM转帐亦为民众广泛使用的支付管道,此次明确将ATM转帐列入计算范围,目标至2023年交易笔数增加至78.32亿笔、交易金额成长2成至6兆元。

林志吉指出,过去3年电子支付笔数年平均成长12%、交易金额年平均成长14%,此次除考量过往纪录,并考量发卡机构预估未来3年的笔数年平均成长16%、金额年平均成长7%后,订定笔数年平均成长15%、金额年平均成长8%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