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师、电商、快递员... 特写:马云背后的男人们
本报讯
当27岁的北京姑娘董璐看到自己「壮观」的十年支付宝帐单时,第一反应是:早知道就不淘宝,买辆豪车了。
帐单显示,从2004年至今,她总共在淘宝网花掉了近150万元人民币。
2014年9月,淘宝的母公司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218亿美元的融资额创造了美股史上最大规模的IPO。创始人马云也成了2014年全球最风光的中国商人。
▼2014年「双十一」,13小时就破1800亿台币,超越去年。(图/取自天猫微博)
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要感谢女性,没有你们阿里巴巴不可能到纽约来上市。」资料显示,阿里巴巴70%的买家是女性,她们成为网友调侃的「马云背后的败家娘们儿」。
然而,阿里巴巴商业帝国崛起的背后,却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惊人的消费能量,也有千千万万个男人在这个庞大的互联网商业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可能是程式师,是农家电商,也可能是快递员。
这一次,来讲讲几个「马云背后的男人」的故事。
晚上10点半,李非(化名)背着双肩电脑包,走出办公大楼。马路边停着许多计程车,等待和他一样的夜归人。而身后那幢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作为阿里巴巴的一名软体发展师,30岁出头的李非已经习惯了早上8点出门上班,晚上11点多才能到家的作息时间。「这样的工作模式,在我们公司真的很常见」。
李非说,他所在的团队负责给用户提供资金上的「保驾护航」。「比如帐户会不会被盗用,是否存在被盗卡的风险。还有,监控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等。其实,就是最普通的『码农』啦」。
「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安全事件,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系统一旦有问题,预警资讯就会通过手机发送给团队的每个成员。再晚,也必须起来联合解决。」为此,李非习惯随身带着手提电脑和VPN(一种远端存取技术)。
每年的「双十一」到来之前,李非所在的技术团队都要提前两个月以上进行系统容量和大促流量的预估,包括峰值流量、交易量、支付笔数等。
「要进行起码三次以上的大促演练。」李非说,「别人『双十一』都在疯狂血拼,我们这些人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系统流量和交易资料。最重要的是,系统的稳定。」
▼2014年9月15日,来访者从阿里巴巴总部西溪园区的一个LOGO前走过。(图/新华社港台部提供)
农民王小帮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美国,更别说走进纽约证券交易所,替阿里巴巴敲响开市钟。然而这一切,在2014年9月19日那天成了真。
王小帮原名王志强,曾是北京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里的一员。从山西临县来京的他,卖过盒饭,发过小广告,筛过沙子,拉过水泥,做过推销员。住过地下室,也住过垃圾场周边的小屋子,有时身上连坐公车的钱都没有。
「农村人出门打工,没技术,就靠干体力活,永远也赚不下钱。」王小帮说,他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开个淘宝店,对他来说,就是一门技术。
「在北京打工时,公车上就老播放淘宝的广告。在中关村给白领送盒饭时,也接触到一些网路知识。」他说。
2008年,在研读了《网上开店创业手册》后,王小帮的网店正式开业,主营家乡盛产的农产品。「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父老乡亲们,让他们种绿色、原生态的食物,从我的网店销售给那些注重食品安全的消费者。」王小帮说。
为了使自己的网页不「土」,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学网页设计软体,在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关于经营和网店推广方面的书籍。
6年来,把网店做到五皇冠的同时,王小帮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从山沟沟里安到了省城,孩子上起了好学校。」王小帮说,如今他的淘宝店年营业额已有600万元人民币。
2013年刚从学校毕业,如今有一个10个月大的儿子,经营着一家月销售额20多万元的网店,整日和老婆「厮守」在一起打拼,前不久还被总理探访了……「90后」杨耀辉大概已是不少同龄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杨耀辉住在浙江义乌青岩刘村的一幢小楼里。90平米的房子,网店办公、仓库、生活起居都在这里。客厅里的快递包裹一直堆到了家门口,要想进门,得从包裹上跨进去。
青岩刘村号称「淘宝第一村」。村里有2800多家网店,一万多名网店从业人员,20多岁的占八成。
「差不多半年前,老婆希望儿子能有好看的衣服穿。我们想了想,干脆开一家网店,就卖童装和亲子装。」他说。
杨耀辉和妻子是店里最早的两名员工,后来又雇了妻子的两个朋友,一共4个人,都是90后。网店的模特就是杨耀辉的儿子小灰灰,算是最年轻的编外店员。
去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青岩刘村,杨耀辉有幸在家接待了总理一行。「我之前只知道是有比较大的领导要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总理。总理当时跟我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祝我生意越做越好,从『井喷式』到『火箭式』发展」。
总理的到访也为杨耀辉赚足了人气,店铺流览量涨了,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也增加了不少。尽管开店才半年,月销售额已有约25万元人民币。
「纯利润20%到30%,还可以。」杨耀辉说。
快递「90后」:我在朝阳产业
当董璐们在电脑这头选好商品,点击下单付款,一笔笔交易金额在李非们的监控下成功转帐,王小帮和杨耀辉们按照订单发货……商品最终从全国各地抵达顾客手中,是通过快递员。
同样是「90后」,杨耀辉忙碌在家中,而张帅却一直奔波在路上。
张帅是山东菏泽人,来北京已有4年,之前干过理货员,也卖过机票。而这次,他觉得自己加入了一个「朝阳行业」。
「现在网购的人太多了,没有快递怎么行?」这个23岁的小伙儿说。
每天早上6点半,张帅要到东五环外的公司取件,用电动三轮车将数百个包裹拉回自己的片区,再和几个同事分一分,就开始送件。他负责的朝阳区某社区,有7幢20多层的住宅楼,平均每天送100多件包裹。
随着网购活力的进一步迸发,快递员也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热门职业,跟张帅在一个片区派送的两个同事都是「90后」,分别来自安徽和黑龙江。
「双十一」那几天,张帅的日投递量超过300件。从早晨出家门到晚上10点多下班,他只吃一个蛋饼和一碗泡面,而且都是在三轮车上解决。在这个「网购狂欢节」里,中国快递行业共投入120万名快递员,创造了5亿多件快件的行业纪录。
张帅说,很多快递员的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人民币,和传说中的「过万」相差甚远。不过,他每个月仍能省出钱来寄给家里。
张帅并不知道,在阿里巴巴开市的八名敲钟人里,有一位是他的同行。但他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人们在淘宝上买更多的东西,我们才有活干」。「败家娘们儿」的逆袭
故事的最后还是回到董璐身上。十年,150万人民币。董璐晒帐单时,这个辉煌的战绩在她的朋友里,可谓无人能敌。
她也习惯了。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楼管阿姨、单位门卫,还是社区物业中,她都很有名,因为包裹太多。「就是很爱买东西。」她说,衣服、鞋之类,还有乱七八糟的吃的玩的,什么都在网上买。
「有段时间每天都看,最长可能连续七八个小时没挪窝,饭就在电脑前面吃,也不觉得累。」董璐说,面对帐单,她的自豪多于后悔,「毕竟当时也高兴过了,人生就是要享受当下」。
现在,董璐辞去了在国际投标公司的工作,全天候泡在淘宝上,但并非为了「买买买」,2011年她开始和在美国上学的朋友合作,开淘宝店做海外代购。
「还不错,有固定客户资源了,月营业额40万元人民币左右。」董璐轻描淡写地说。转眼间,「败家娘们儿」变成了「美女店主」,花出去的150万人民币,也总有一天会回来。
互联网改变中国,马云是弄潮儿中的引领者,而他背后的那些男人和女人们才是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颠覆的奇迹创造者。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马云背后的男人和女人身上,在你我身上。(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