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減碳路徑務實 才能確切達標

环境部表示我国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减碳。联合报系资料照

环境部去年底公布「第三期温室气体阶段管制目标草案」,2030年要较基准年2005年减碳26%至30%,这个最新目标比之前国发会提出的目标高出5个百分点。环境部表示我国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减碳,这项目标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减量41%。

在草案中,制造部门到2030年约要减少40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幅25%。工总呼吁政府要审慎订定目标,原因出自于要达成这个目标的难度不小。工总以COP28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为例,当年巴黎协定将减碳目标设定很高,但在COP28会议检讨时,各国的达成率都不如预期。

科学界认为,若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度内,全球在2030年时必须减碳42%,但这个减碳中期目标,各国普遍都难以达成,其中也包括台湾 。我国的气候变迁因应法设定五年为一期的阶段管制目标,最近的2025年减碳10%的目标,预期将跳票,然而现在政府又新提出2030年减碳新目标,本月下旬还将在总统府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提出2032与2035的减碳目标。眼前的目标都无法达成,政府又提出更大的愿景,外界除肯定政府的积极作法,但也认为必须有更明确与可落实的减碳路径。

举例来说,政府这次设定2030年要较基准年2005减碳28%加减2个百分点,虽为兑现政策目标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但4个百分点的差距极大,也反映出政府对达成减碳总量未具备充分信心。如果政府订下目标的心态是如此,又如何号召全民与产业界跟进?如果政府都不能精确评估减碳目标总量,要落实到各部门推动降低碳排,恐怕会事倍功半。

除了减碳总量目标的设定疑虑,各部门的分项目标设定也有讨论的空间。以电力排放系数为例,2022年电力排放系数是0.494公斤CO2e/度,2030年时要降到0.319,降幅35%,是各部门减幅之最。如果要达到这项目标,不只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要达到30%,天然气发电比重也得拉高到50%以上,前者目前连20%都还达不到,后者更有四接以后的天然气接收站能否如期兴建的变数。此外,政府想要极大化节电效应,降低用电的碳排放,然而节电有其极限,不宜过大寄望节电的效果。

产业界关心的制造部门减碳目标,上述草案希望从2021年的157.37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时降低至117.38百万吨,降幅约25%。制造部门的减排难度一直很高,2005年基准年的排放量是144.32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些年碳排不减反增。资料显示,制造部门减碳空间愈来愈小,减碳成本愈来愈高。2006年平均减碳量1,300公吨,2020年降至500公吨,而这段期间平均每吨减碳的成本从3,400元升高至5,800元。

随着碳费的开征以及国际间的碳关税逐步上路,产业界均知减碳不仅是保护地球,也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必要路径。然而,目前政府在设定净零路径与协助企业加速减排一事上仍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举例来说,赖政府520上任后多次提到要执行二次能源转型,包括要极大化绿能与新增氢能,这两件事的进展都很有限,跟邻近国家日、韩相比,我国不但在绿能与氢能的发展落后,在核三今年除役后,我国完全没有核能这项低碳能源,也跟国际重新检视核能对减排帮助的趋势不符。

除了能源部门的减排,政府应鼓励并扩大补助产业界进行碳盘查,增加产业界对减碳的认识与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透过产官学的合作,依据不同产业性质提供业者可负担、可实践的减碳路径。制造部门占我温室气体排放逾五成,是减碳目标能否达成的重中之重,政府在向国际展现我国减碳的企图心同时,也别忘了多听产业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