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就是建设性模糊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出了所谓「建设性模糊」,并希望以此来打破两岸僵局。这个说法并不新鲜,而民进党在这个说法后所想隐藏的意图更是让人失笑。

民进党对维持和发展两岸关系基本概念,从陈水扁时代就说不清楚,也不敢说清楚。在陈水扁时代的两岸关系概念是「没有九二共识这个东西」;到了蔡英文时期,扭曲为「九二共识就是一国两制」;再到了蔡英文的第2任期,邱太三的说法再变为「九二共识这一词在台湾是引发争议的,若大陆还要坚持这样的政治前提,是不公平、不切实际的要求。双方能否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以及能否有一个建设性的模糊,要靠彼此的智慧态度。」

然而,1992年两岸是否曾达成共识?真相就在陆委会的公文书中。1992年11月3日,海基会告知海协会后,曾公开发布新闻稿,表示「海协会在本次香港会谈中,对『一个中国原则』一再坚持应有所表述,本会经征得主管机关之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可以接受。」

于是北京海协会于11月16日来函,表示「11月3日贵会来函正式通知我会,表示已征得台湾有关方面的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并已于11月3日电话告知陈荣杰先生。」这是不是共识?

其次,「九二共识」从何而来?现行的「九二共识」并不是一个凭空创造出来的名称;这是一段在前述历史发展中,被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然后再由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所赋予的称谓。

就历史的沿革来看,当下的「九二共识」基本满足了两个结构性的要求;一是符合宪法定位的原则,我方提出了一个海峡两岸都能接受概念和共识,即「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二是北京可以接受。如此才可能搭起两岸桥梁。九二共识此一名称的本身,即是一个建设性模糊的产物!不知所谓的不公平、不切实之说从何而来?

第三、「九二共识」此一名称,由苏起总结提出后,扁朝时期,因为不愿接受「九二共识」的名称,且曾经费尽心思创造出各种花样结果无一例外,全部铩羽而归。原因无它,当任何一方,一旦提出新的说法,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对方必然会提出要求解释,此一新的说法内涵意义为何?这以民进党当前意图偷渡国家定位的本质,必然形成一个重大而无解的分歧

「九二共识」正是因为它本身即是历史的总结,两岸对其中的定义过程非常清楚,所以可以免去此一从新要求定义的过程,而直接为两岸所接受。同时要注意的是,九二共识并不是要解决两岸问题,只是要处理与管理两岸议题,使之处在一种低度紧张的状态

作者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