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陆》抹不去的吃食堂记忆

两岸征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吃食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吃食堂独树一帜,极具中国特色。也不同于在一般的餐馆饭店吃饭,吃食堂有其特定的含义,反映出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如果探究「吃食堂」这一说法,似乎这一词汇有些另类,并不那么遵守汉语的构词方式。当我们说「吃饭」、「吃药」时,是将「饭」或「药 」吃到肚子里。但「吃食堂」却不是把「食堂」吃到肚子里,而是表示在食堂这个地方吃饭。言简意赅的「吃食堂」三个字约定俗成,早已成为汉语中不拘于文法但却通俗易懂的俗语。

吃食堂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生活在大陆城镇里的人估计没人从没有吃过食堂。对于现在已迈入花甲之年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吃食堂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成长。

「吃食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语中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人民公社大食堂」密切相关。那时农村各家各户的小锅灶被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大锅饭所替代。

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一种尝试毫不奇怪地以失败而告终,从一轰而起到一哄而散延续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不过基于在食堂吃大锅饭的行为,「吃食堂」这一崭新的汉语词汇却破壳而出,化茧成蝶,开始在大陆普及流行,开启其传承并丰富中国饮食文化的历程。

农村大食堂虽然散伙了,城镇里面的食堂却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城市化和工业化促使了工厂、学校、机关等企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作为后勤保障的食堂,成为这些单位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可以说有多少个单位就至少有多少个食堂。

我开始吃食堂大概是10岁左右。我的父母来自农村,参加工作后是双职工,粮食供应都在工作单位,吃饭自然在单位的食堂。我那时每日跟着父母到单位食堂,夹在大人们的中间排队打饭。

我当时的个子踮着脚尖勉强能够到卖饭的视窗,虽然看不到饭菜,却能闻到从视窗飘出来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饭香。去食堂也是我一天中的快乐时刻,那里充满了视觉和味觉的诱惑。

食堂的鲜明特点是饭菜价格便宜,在保障基本营养的前提下做到了经济实惠。由于食堂大都归属于各个单位,带有福利性质,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因此单位食堂饭菜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记忆中,食堂最便宜的是咸菜,两分钱一份,碗蒸的一份小酥肉,两毛五一份。如果食堂中午是捞面条,食堂会将煮面条的水放在一个大锅里摆在就餐区,供大家免费随便舀着喝。记得这种汤被大家叫作「解放汤」,名字「红色」意味很浓。

「文革」时,吃食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排队买饭之前,每个人要走到食堂卖饭视窗的另一端,对着墙上的领袖画像,完成祝领袖「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的仪式之后,才能再去排队买饭。

使用饭票是单位食堂与街上餐馆饭店的区别之一。食堂里不流通现金,而是使用饭票,包括主食票和菜票。我下乡返城参加工作后,每个月拿到工资后,会首先将这个月的饭菜票买足买好,这样心里才会踏实安心,应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老话。

一般来说,在食堂吃饭的人群,要么是同学,要么是同一单位的职工,大众彼此大都相知相识,大家边吃边聊,分享各种奇闻趣事,交换五花八门的信息。食堂不仅仅是果腹充饥的场所,也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吃食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弱化了就餐人不同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反差。吃食堂带给人的归属感和福祉感是独有的。吃食堂的情感是在外边吃餐馆所无法产生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吃食堂从内容到形式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历史上的食堂和现今的食堂在各个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食堂的饭票早已成为历史,被磁卡和手机支付所替代。植入晶片的智能餐具还可以进行自动化结算,并能在线实时检视消费数据。历史上的食堂提供的是真正的大锅菜,基本上以当地和季节性的食材为主。如今的食堂更加注重营养、健康、卫生,菜谱品种繁多。既有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馐美食。外包化、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化、智能化已经成了现代食堂的标志。

食堂的变迁伴随着抹不去的历史记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吃食堂已远远不是其字面意义所示的那么简单,其滋生出的附加意义和蕴含的人文情愫耐人寻味,使人难于忘怀。(张晰/多伦多退休教师)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