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安妮法蘭克
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 1929-1945)。林一平/绘
林一平
我们参访了位于赫茨尔山上的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纪念馆根据一九五三年以色列国会通过的纪念法令成立。希伯来语Yad Vashem意为「有纪念、有名号」。圣经中写道:「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馆内禁止拍照,在此哀伤之处拍照,无疑是非常不恰当的。
一九三○年代的纳粹最初焚烧犹太人的书泄恨,最后演变成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即集中营的大屠杀。德国诗人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在一八二一年曾预言了这个过程:「一开始会烧书的人,最后会杀人。」
集中营的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幼,连儿童也没放过。主题馆的隔壁是儿童纪念堂,该处纪念被纳粹杀害的儿童。儿童纪念堂外左侧矗立着一根根白色的纪念柱,而堂内没灯光,只点燃一根根小蜡烛,在黑暗中看见成百上千的微弱烛光。在庄严的背景音乐中,听见无止尽的唱名,念出受难小孩的名字。这些名字中有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 1929-1945),她是《安妮日记》的作者。这本日记发行于一九四七年,详述作者的悲痛遭遇。荷兰历史学家罗曼(Jan Romein)说:「这本由一位小孩所写的日记,内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该小孩所面临的悲痛,相比纽伦堡审判所找到的证据,更能具体表现出纳粹主义的可怕。」
最近我又读了《安妮日记》。安妮说:「一个快乐的人,会让别人快乐;一个有勇气和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死在苦难中!(A person who's happy will make others happy;a person who has courage and faith will never die in misery!)」「我没有放弃我所有的理想,它们看起来是如此荒谬和不切实际。然而我紧紧抓住他们,因为我仍然不顾一切地相信人是真正善良的心。我们都还活着,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或为了什么;我们都在寻找幸福;我们都在过着不同却相同的生活。」我掩书感慨,这么年轻的女孩,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竟有如此的体验!
当众人谴责纳粹时,二○一五年「拆弹少年」这部电影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描述「希特勒的孩子」如何遭受最可怕的惩罚。轴心国战败后,一群战俘少年被迫徒手拆除数十万枚德军埋在丹麦海岸边的地雷,许多少年被炸得粉身碎骨。这群少年并未犯下战争暴行,却必须代替纳粹受罪。这么短暂的生命,有如此的遭遇!冤冤相报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作者为前科技部代理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