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幸福的悖論
在不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走上不同的道路。诗人奥登.纳许(Ogden Nash, 1902-1971)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在世上,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是要么有一个纯净的良心,要么根本没有(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achieve happiness on this terrestrial ball, and that is to have either a clear conscience or none at all.)」。这句话中蕴含的矛盾智慧,引导我们探索幸福与良心纯净之间微妙的关系。
纳许的话揭示了幸福的二分法悖论:通过拥有纯净的良心或根本没有良心来实现幸福。这个悖论可以如何拆解?纯净的良心意味着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心平静,而「根本没有」则意味着摆脱罪恶感和懊悔的负担,不受道德困扰。这引发了有趣的问题,即在不考虑道德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发现幸福。纳许挑战我们反思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灰色地带:在保持清洁良心的同时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幸福是否可以在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中找到?这或许引导我们探索人类经历的复杂性,认识到生活的旅程很少是非黑即白。
精神上的幸福较为抽象,但若考虑物质的幸福如财富,纳许的二分法两端都难以获得大笔财富。一九○五年,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Weber, 1864-1920)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讨论了追求财富时的平衡,总结了加尔文主义预定论(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精神。对于清教徒而言,人们必须努力赚取财富,同时节制欲望,不可挥霍,而是让获得的财富累积,成为追求更多财富的资本。营利成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满足个人物欲的手段。追求大量财富常常需要非常手段,可能让「纯净的良心」靠边站;而在运用财富时,又须让「纯净的良心」归位发挥功能。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约翰.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这位虔诚的清教徒展示了自己是「天选之人」的方式,几乎不择手段地赚大钱(纯净的良心靠边站),而自身极为节俭,努力存钱,将财富运用于慈善事业(良心归位)。洛克斐勒的行为显示了在追求财富和保持良心纯净之间找到平衡的重要性。
然而,今日许多人则是不择手段地挥霍自己及子孙的财富,即便自己获得了世俗的幸福,也会给后代带来灾难。最明显的例子是无节制举债的城市,让现在的市民消耗掉下一代市民的社会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希望执政者能够拥有一颗纯净的良心,透过明智的政策和治理,使得社会能够在财富追求和道德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不至于影响未来世代的福祉。
因此,纳许提出的幸福悖论提醒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保持良心的纯净与否是一个关键因素。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幸福,都需要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道德责任,并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并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作者为前科技部代理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