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即席民調的震撼
困难之存在乃客观事实,但面对挑战之态度,乃取决于主观意愿。这,就是「挑战学」。图/张俊哲
每节长达五十分钟的课,对老师和同学而言,都是个重大的挑战。身为老师,我很怕同学们两眼无神,或干脆闭目养神。如此之「静音模式」,不啻是种抗议。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或用举手方式,选择较贴近自己想法的选项。作这些即席民调,只希望能唤回同学们的注意力,不要既学不好,又睡不饱。
犹记得上学期初,我曾在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班上问到:「觉得自己未来前途是光明的,请举手!」霎时间,只见所有的国际生都举了手,然而本地生却闻风不动。我原以为是自己的英文有问题,所以接着改问:「觉得自己未来前途是黯淡的,请举手!」并且再将句子中译了一遍。没想到,近乎全数的本地生,都举了手!我肯定他们的诚实,但也为他们不舍。我不禁扪心自问:台湾的高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还好,最近我把相同的问题再问一次时,至少有七成的本地生举了手,对前途持着乐观的态度。虽然这次的即席民调结果令人松了口气,但我也必须承认:这班同学全数为大一新生!我不能排除新生的乐观,起因于他们的涉世未深和懵懂天真。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引导同学,使其在毕业前夕不致落入「背越多,悲越多」的窘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思考,为何年龄相仿的国际研究生可在紊乱的世局中,仍保有一颗乐观进取之心?
就个人观察,许多本地生的学业表现非但不逊于国际生,甚至还略胜一筹;然而却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或碍于自己不流转、不标准的英文,在课堂上就先自惭形秽。其实这样的自卑,完全没有必要。事实上,大部分的国际生也来自非英语系国家,但他们在讲英文时却不以浓浓的家乡口音为耻,更不怕以不甚正确的文法表达。他们侃侃而谈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盲目地崇洋媚外绝不可取,因为那是落实真正国际化的重大阻碍。
很可能这些来自国外的同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使其愿意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式挑战,其中包括来台就学。个人以为,面对挑战的态度与行动,或暂称为「挑战学」,会直接冲击人生观之形塑。如果把「挑战学」延至大学再授、再学,恐怕高等教育会沦为补救教育。其实「挑战学」应属终身学习,且不怕重修;但若在年轻时期即自行停修,失败主义的阴影或盲目自大的鬼魅将纠缠不停,至死方休。
吊诡的是,学校教育总把「找『到』人生的方向」奉为圭臬,使人误以为要方向确定了,才能勇往直前。如此之错误认知,轻则导致被动学习,重则一事无成。截至目前,我还没有听过那些乐观的同学,已经「确认」了未来要做什么。反之,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在于勇于尝试、放手一搏。他们纯真的勇气,不仅感染了全班,也震撼了我。因为,我也还在摸索。(作者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