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未來的任務
我国有少子化问题,这使得很多大学遭遇到招生不足而被迫关闭的命运。即使是办学非常杰出的大学,也会受到少子化的影响。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很冷静地思考,如何应付时代改变的冲击。
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一个人读完大学以后,学问就已经很好了,拿到大学文凭已足够。其实这种想法在这个时代并非完全正确。
首先,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往往比较多元。一位英文系毕业生不能只知道很多英文名著,假如他到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他多少要懂得一些法律上的名词,否则英文再好,也看不懂那些法律文件。在过去,机械系学生不太需要知道光学,也不太需要熟悉晶片和软体;可是现在的机械常常会利用光学,也会有晶片和软体。可以说,目前的社会比过去更希望学生的学问是多元化的。
目前科技发展极为快速,工学院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可能过时,比方说电机系学生从前学会了真空管,但是真空管不见了;电机工程师必须自学电晶体,电晶体又被晶片所取代。在大学里,学生学会了电晶体的构造,但是到了职场,又发现电晶体的构造改变了。在大学里,学生得到了一些学问,可是往往发现职场上所需要的学问,比在校内学会的复杂得多。一个电机系学生要学会含有少量电晶体的电路已经不容易,可是在职场上所碰到的线路,往往使菜鸟工程师眼花撩乱。
虽然我们常常提到「做中学」这个名词,其实做中学总有限制。大学应该了解这一点,设法设计一种制度,使得很多已经从大学毕业而在工作的人,仍可以回到大学来增强自己的知识。这种制度不是为了要得到一个新文凭,而是要增加学生的竞争力。比方说,很多工程师碰到光学就会感到很苦恼,因为当年在大学时期很少有机会彻底懂得光学。如果大学能够开设专门为工程师设立的光学课程,一定能够提高我国的工业水准。
很多人从大学毕业以后,会感觉到自己的人文素养不够,大学也应该让很多人可以选修有关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等等课程。
我因此建议大学的思维应该有所改变,大学不仅仅替年轻人服务,使他们有一些基本的学问和技术,也要放眼全国各年龄层的人,帮助他们能够利用大学继续增强学问。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教授要更了解社会的需要,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比方说,工学院教授尤其要有实作经验,因为产业界也不完全注重理论的。
如果大学真的能够继续服务已毕业的同学,一定可以解决少子化的问题。但是大学教授的思维也要跟着改变,因为当初教一批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是不难的,要教一批已经很有经验的工程师绝非易事。(作者为清大荣誉教授、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荣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