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鳳凰關在雞籠裡─公共藝術的未來?
杨英风大师的「凤凰来仪」被困在如鸡笼般广场中展翅难飞,其尺度规模已相对不相融。郭琼莹/摄
郭琼莹
看见杨英风大作被挤压在比例不对的空间,令人戚然。如果对公共性「艺术品」不以细腻美质标准来维管的话,为设置而设置,其对总体城市美学及提升国人生活美感其实助益不大。
以「色彩」为关键元素之公共艺术得以扩散于新北捷运黄线之系统设计上。郭琼莹/摄
我国的「公共艺术设置办法」立法于一九九三年,师法纽约市政策。而今该办法经多次修正,已不再只限公有建筑经费之一%,拓及「所有公共工程」,包括道路、机场、铁道、捷运、桥梁、国防、河川水利、污水处理,乃至监狱、警察局、消防队、社宅…等,近二十年来之执行金额已逾百亿元。
市场建筑设施内外均可与艺术结。郭琼莹/摄
此修法拓展了公共艺术基金之大水库,但同时也浮现诸多问题。我们对公共空间美学之标竿与期待为何?是否有足够优质的艺术家参与?国人的审美品味该如何提升?公共艺术的范畴该如何界定?如何培养更宽广光谱的创作人才?除了传统雕塑、视觉艺术外,是否可拓展至建筑与景观、环境绿美化与室内相关设施、街道家具、声景、光景、水景与色彩…等之项目?
候车亭与老树共生,轻巧有序地与都市景观相嵌,堪称务实的城市「公共艺术」。郭琼莹/摄
一位英国朋友告知,她为监狱作景观设计,起初大家均不知如何定位,后来经与受刑人讨论,大家均开心地接受以自然式香花植被景观设计、简约水景来进行每天无形的心灵教化。此尚包括安养院、特教中心。桃园机场的新塔台公共艺术审议时,业主认为这是禁区,但经访谈得知所有塔台工作人员都必须很神经紧绷的工作,如果每天经过的穿堂空间,得以让他们有暂时纾压的体验,此亦被接纳为另类纾压公共艺术。其他如军方营舍或各要塞基地,如果每日工作生活于中者得以有绿地、蓝天与舒适之空间串连,相信得以舒缓军纪压力并提升环境敏感度。
无论是市政广场水景,水岸眺望点,乃至落瀑绿景,都得以是动态公共艺术之另类景观。郭琼莹/摄
近来,国内也启动了公共基础建设美学运动,防洪墙、隔音墙、公厕、人行道、变电箱乃至传统市场、殡仪馆…这些都与庶民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朱铭的「撑伞绅士」得以永存在港都基隆海洋广场,杨英风的「凤凰来仪」得以飞到华山草原成为城市的典藏…
系统性考量设计的「建筑」也应纳入「公共艺术」之一环。郭琼莹/摄
不同于纽约,历史文化首都如巴黎、罗马、布拉格、京都…其实无需特定「公共艺术」设置办法,因其整体城市乃至市民之品味早将艺术融入生活中。对台湾而言,法令应只是手段与过程,衷心期待这些难得的基金得以更有效地融入所有国土建设美学中。(作者为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