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只是这个混乱投资时代的一个缩影

“Keep选择了最简单的路。

开门见山,其实Keep没啥好写的,因为这种打着实现规模经济旗号的互联网公司太多了,之后大多都奄奄一息。

Keep的招股书是高盛写的,简直敷衍至极。如下图所示,都2022年了,还在讲油价急剧下降??也许是公司估值太低,融不到几个钱,对应的比例也就拿不了几个中介费,随便应付应付算了。

说到高盛,他们承接IPO或收并购的部门一般被简称为IBD(投资银行)。

投行一直是彼等金融毕业生最梦想的职场启动台之一,毕竟初期不需要太多商业认知,专业技能够用的基础上,跟着项目一个个的走就好了,而且财富的原始积累还很快,有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称。

但许多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不知,投行的最终归途是销售。

写材料卷到最后,不是生病就是转行,而会做生意,会玩资源的,能抢到项目承揽,才是王者。

美国HBO有一部叫作《投行风云》的剧,值得一看,几乎戳穿了投行人最后的体面。很多投行小兵,到头来,一无所有,倒不如那些在二级市场厮杀过的,留下来,尽是哲学人生。

铺垫了这么多,只想说,连投行都如此敷衍的Keep,这个公司面临的到底是怎样一个局面?Keep并不是个例,尤其近几年的新消费公司,均可谓“一方上市,多方收割”。投资机构、投行、公司,前两者只赚过程的钱,公司和二级市场接盘者留下收拾烂摊子。

有时候并非公司不想好好发展,是不得已被裹挟至此,只得谋求一个退出方式。如此这样,Keep除了一直亏钱,且越亏越多,其主要的困局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一旦资本介入,小而美终究不是投资机构的价值观,常常长于规模化,进而困于规模化。

01 逆人性的商业模式难以规模化,红海竞争大多烧钱出局

Keep的营收构成中,有三成是来自于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部分,有超过五成是来自于卖货(自有品牌健身器材及服装、零食等),剩下一成多是广告。

针对以上分类,我们重新拆解一下,把线上付费和健身用品归位一类,为逆人性产品;把健身服装归为一类,为红海产品;把广告归为一类,为正常产品。

由于招股书未拆解卖货收入的各类货品占比情况,我们无法推测逆人性产品的占比,保守估计超过四成是有的。无论占比多少,这都是一个小众人群的非必需消费。

据灼识咨询公司,中国在2021年的健身人群(每周健身两次以上)高达3亿人,线上健身渗透率高达45.5%,大概有1.38亿人,其中Keep季度月活用户最高的时候有4000万。也就是说2021年前九个月营销花费8个亿,也不过换来不稳定的4000万月活用户,11.6亿的营收和近7亿的亏损。无需过多分析,营收从何而来,烧钱获得。

当然,健康生活应该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理想。

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仅仅是理想,中产阶级困于工作和家庭,每天抽出一小时健身,不如让他去打一针塑形针;年轻人困于捉襟见肘的经济,配齐一套健身装备,恐怕都困难,不如找个公园跑跑步。

自律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健身之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之后的地位。要是退休大爷大妈,或许更有需求。

更何况,懒是人性之一,放眼整个互联网行业,哪一家公司不是为了解决“人性之懒”而设立的,短视频、电商、外卖等等,吃喝玩乐无限量供应。相比之下,Keep虽然显得极度正确,却又真实得让人极度回避。

而健身服装这一类红海产品,首当其冲的lululemon,国货代表安踏和李宁,更别提老牌耐克和阿迪,怎么都轮不到Keep运动服。介入如此卷的品类,Keep是怕自己太专注于做平台内容吗?

理论上讲,广告是互联网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之一,用户质量好的话,大概率是主要营收来源,而Keep的广告占比只有12%,可见社区质量有多差。

02 低成本、低水平研发团队,同业竞争无太多优势

分析完Keep的商业模式,我们也许能够感知到,这类线上健身平台完全不适合规模化运营,小众群体应该有小而美的精细化运营模式。赚快钱本身极具风险,慢慢变富可以是另一种选择。无奈,当今中国市场上的VC都做不到后者。

对于一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用户就是平台的血液,也可以说是平台的命,运营好这4000万月活用户,依赖的一定是技术。但倘若连命都不在乎,那真的就破罐子破摔了。

据招股书,Keep公司大概有超过1100名员工,其中533名从事研发工作,如下图所示,有25.1%拥有硕士学位,约144名。

在众多互联网大厂中,Keep的员工人数着实不算多。但就像之前讲的,要做到小而美,人数少算一个,更重要的体现在平台与用户的交互上。

然而,招股书只字未提用户交互的技术,2021年前九个月的研发费用只有1.46亿(人均27万),相比销售费用的8亿,不值一提。可招股书偏偏把硕士占比列出来,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硕士都值得拿出来充当研发实力?

拥有Keep会员订阅的用户都深有体会,一天不运动,甚至一直不运动,压根没有任何消息提醒,倒是打开APP,开屏是广告,随后跳出的全是诱导买课的弹窗。

要说Keep一无是处吗,倒也不会。公司2014年开始运营,包括后来几年,一直都是最新潮的健身平台,一度有大量年轻人表示想去Keep工作。

可后来,抵不过2018-2019年例如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的火热,主打生活方式分享的小红书崛起,Keep好像瞬间失去了优势。这是外因的方面。

内因方面,一家现代商业公司,本身存活就不容易,一旦初心不再,投机成瘾,毁灭也便不远了。

03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21年12月24日,证监会网站发布一个有关“证监会就境外上市相关制度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的要闻,其中有一点是在遵守境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备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

众所周知,近两年中概股财务造假风波不断,证监会一直都没有正式管理过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这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一定会限制质量较差的公司寻求海外上市。

关于Keep的基本运营情况,市面上已经解读的很全面了。其此次仓促赴港上市,招股书都来不及更新,也正说明或有避免被证监会审核的心思。

另外,还有一点,Keep的核心用户群集中在18岁-30岁的年龄段。可投资决策权并不在年轻人手中,对于二级市场上的主流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年长的他们自以为掌握了年轻人的致富密码,以为存在套利空间,会存在买单的可能。

那要说Keep们及其背后的投资机构就错了吗,对与错,已然分不清楚,在当下的世界。

最近,苹果公司(AAPL.NASDAQ)推出一部新剧,已在Apple TV上线,叫作《人生切割术(SEVERANCE)》。剧中讲的是广泛应用于大企业的一种切割术——终极“996”的替代品,手术会使员工工作与生活记忆完全切割,互不干扰,工作记忆中好像每天都在不间断工作,生活记忆中却要每天跟自己的现实生活切断八小时。

其实,大多数员工在做完这个切割术后,都无法接受,在工作区域后悔、痛苦、试图逃离,可均被现实中的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否决掉,第二天依然照常来公司上班,进入隔离楼层。

而公司一旦发现有员工违规尝试与外界产生联系,便带其至休息室,一遍一遍诵读下面这段话,直至其相信。

“宽恕我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伤害,除了我,没有人可以为我的行为赎罪。这些污点只会存在于我的身上,干枯的手阻止了我的堕落。我很感激自己被抓住了,我只能感到歉疚,全心全意的歉疚。”

是的,读多了,人真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