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umahin回家了!布农族文物离台博馆重返海端乡展览

海端布农耆老们吟唱祝福歌谣。(图/文化部,下同。)

记者蔡绍坚/综合报导

国立台湾博物馆台东县海端乡公所(海端乡布农族文物馆)主办之「kulumahin回家了—博馆海端乡布农族百年文物返乡特展」,从今年12月12日起于海端乡布农族文物馆展出至105年6月12日止。策展团队共挑选了64件台博馆藏海端乡布农族文物,几乎所有馆藏海端布农族文物都在此次展览中「倾巢而出」,数量之多创下台博馆文物返乡的纪录

在启运记者会上,除由耆老们亲自至台博馆进行祈福仪式及吟唱小米祈祷丰收歌谣迎接文物外,也展示台博馆典藏的「男子几何纹饰皮帽」、「男子背心」、「改装栓式单发步枪」、「烟草袋」等四件布农族文物,并由耆老胡金娘分享文物返乡心情

▼海端乡布农族耆老们表演报战功。

「kulumah in」为布农族语「回家」之意,是族语里常使用的「回家」用语,特别用于叮咛在外的族人该回家时使用,在象征意义上告诉文物们该回家了,可见族人对于文物回乡展出之期待。台博馆陈济民馆长表示,台博馆收藏的这批来自海端乡的布农族文物,其年代多数已超过百年,过去鲜有机会独立展出,现能整批重返原乡展出,深具历史意义。

在64件返乡文物中,包括了多件布农女性精湛织艺的服饰,其中尤以一件结合了布农族郡社群与布农族峦社群百步蛇纹饰风格的「男子背心」最为珍稀。布农女性善织,男性则长于狩猎,在这次返乡的文物中,有多件文物反映出男性狩猎文化的特色,如两把打猎用的改装猎枪,其中一把「改装栓式单发步枪」来自于海端乡雾鹿社,枪柄上带布农特殊的纹饰,显示原主人是多么珍视这把「猎人的第二生命」。狩猎之外,布农男性也以善于鞣皮制革而著称,由罕见的云豹皮所制成的上衣,以及一顶雕纹繁复的「兽皮帽」,一帽一衣间充分展现出布农男子精湛的鞣皮制革技术。织猎之外,也特别选择大量布农生活器物,如盛酒水的大陶罐木壶,各种类型的编篮编壶木匙、各种葫芦(匏)器、骨角器与农具等,反映出传统布农族生活的智慧。

除了返乡文物数量破记录外,此展览的筹备与田野调查过程也非常详备。海端乡余忠义乡长表示,自今年6月中海端乡耆老入台博馆库房检视文物后,7月起海端文物馆即启动田野访谈,邀请乡内10位来自崁顶、加拿、海端、初来、雾鹿、广原等村的耆老与工艺师们,逐一对文物进行指认解说和讨论。8月底开始延伸访谈,针对特定文物进行制作工法的记录工作,包括鞣皮、口簧琴、植物染等几乎失传的工序都予以耐心纪录,如鞣皮的工序就花了近一个礼拜做纪录工作。除了公部门的博物馆与地方文物馆参与外,也邀请海端乡的工作坊与传统艺师共同策划内容,制作情境造景,增加展示诠释的丰富性,期望参观民众能借由展览重新了解布农族特有的文化意涵

▼海端乡布农族耆老胡金娘分享文物返乡心情及介绍「男子背心」文物。

文化部文化资源司陈冠甫司长于致词时表示,透过台博馆「大馆小馆」计划,让博物馆典藏文物送返原乡展出,鼓励部落进行展览诠释,除了凝聚族人认同,也透过独特的策展模式,使博物馆与原乡透过文物重新建立更深厚的关系。今天立法委员孔文吉也特别出席启运记者会,并于致词时表示此展可说是布农族之宝返乡展出,并对文化部落实泥土化政策及台博馆对推广原住民文化所付出的心力,表达肯定与支持。另来自海端乡雾鹿村的胡金娘耆老则表示很高兴祖先流传下来的文物资产能回到家乡展出,此次的返乡之旅不仅凝聚族人的心,并透过访谈耆老,将文化的灵魂及记忆保留下来。

海端乡布农族文物馆位于台东县海端乡海端村2邻山平56号,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为周三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周一、二休馆),详情可电洽台东县海端乡公所089-931370 或海端乡布农族文物馆089-931638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