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2021年高考作文题汇总

2021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Ⅱ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

试题内容: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天津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海卷

试题内容: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浙江卷

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延伸阅读:

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再创新高 已连续三年破千万

6月7日,高考正式拉开大幕,今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时隔十年重新回到千万人,2020年比上年再增加40万人达1071万人,今年再增加至1078万人,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破千万。

过往人言,高考是千万人挤独木桥。那么现在呢?中国新闻周刊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一起聊聊高考这些年的变化。

都能上山,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破千万,怎么看这几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回潮?

储朝晖: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化,总体上跟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这个年龄段的总人口,二是高中普及状况。

从全国来看,不同区域普及高中的时间进程不一样,像东部江浙地区,普及高中比较早,当然再往后难有人数的增量。在河南、山西以及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高中普及程度还不高,所以现在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状况,是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量出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增量相对来讲已经到头了。

三年前教育部门提出普及高中的要求,各个地方普及高中实际上很快,因为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实际上三五年之内,我们普及高中在各个地方基本上能实现。因此,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量,最多能够维持五年左右的时间,以后增量主要由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来决定,跟高中普及没有相关性。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高考报名人数千万人,不过录取率已经逐步飙升到现在的80%以上。过去说高考是“千万人挤独木桥”,那么现在是“千万人跑双向八车道”?

储朝晖:从独木桥到八车道这个比喻,我觉得还有更恰当的。就好比这些孩子都在登山,登山有一个坎,80%的孩子都能迈过这个坎,都能上这个山,但是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有的在更高的位置,有的在相对低一点的位置。

上山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高考。通常来讲,登山应该可以有多个途径,可以快可以慢。高考则是在同一个时间,大家都在这条道上往上奔,有的奔得高,有的奔得相对低一点。

我认为只要上了山,大家不要过于在意在山的什么位置,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个门槛。进了门槛以后,孩子们还要花时间去修学,去改变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过去高考被赋予“改变命运”的使命,如今考上大学似乎不再那么激动人心,那么考大学是为了什么呢?

储朝晖: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国家处于发展中的时候,高考对个体命运的改变更大,当国家越来越走向发达的时候,高考对个体命运的改变会小一些。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社会就不再会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的命运,它会通过其他的路径、方式来改变人的命运。

再从人数比例来看,当高考只有很少的人能进入大学的时候,那么对改变人的命运的作用更大。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普及化时代,高考只是从事某一项职业或者进入某一个行业的台阶,它不能够马上改变人的命运。

但是它有助于考上大学的人,今后站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去就业、去拓宽视野、去寻找新的空间。我认为现在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你能够上一个更高一点的台阶,只能起到这个作用。

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状态是不是还在成长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上大学已经比较稀松平常,不过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依然只有约5%。准确点说,高考其实是“千万人挤名校独木桥”?

储朝晖:真正能够登到山顶的是少数人,更多人可能是在半山腰,在相对靠山脚一点的位置。我建议各位同学不要太在意考上了什么学校,只要你进了这个门槛,都是很好的。

然后进了这个门槛,也不要觉得自己爬到山顶了就睡觉,没有目标了,实际上爬到山顶依然是在门槛里面。查一下两院院士的统计数据,有不少院士原来都是从专科学校上来的,清华北大能够达到院士的比例反而相对比较少。

比例比较多的,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专业院校。从这个角度看,大家不要在意考上什么学校,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状态是不是还在成长,这才是关键

中国新闻周刊:为了考名校,近年来不少考生即便已经考上大学,依然选择回炉重造,并出现高分复读热现象,这真的有必要吗?

储朝晖:先解释一下复读现象。有高考以后就有复读,那个时候整体录取的人数较少,有不少人复读很多年都没有考上大学。1999年以后,复读的性质改变了。这个新的变化就是,不是因为他考不上大学去复读,而是因为他想考一个更好的大学去复读,于是出现了高分复读热现象。

高分复读现象从数据来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二年考的分数比第一年显著提高,这样的学生大约占到30%;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年考的分数跟第一年相当,没有增长;第三种情况,是第二年考的分数比第一年还低。也就是说,复读的学生当中只有30%的人,能够保证第二年考的分数比第一年高。

此外还要算上复读多花一年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样一来复读真正能够划得来的学生,最多也就只有20%左右。我讲这个数据,就是希望大家理性地去看待这个事实,要不要复读?要不要高分复读?我觉得对于一般人确实没有必要。如果你确实第一年发挥失常了,倒是建议你复读一下。

第二个维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进什么学校重要,还是延续成长过程重要?显然是延续成长过程更重要。你进任何一个学校,它在你人生当中都是一个阶段,你最终都要走出这个学校,学校对于你的成长价值就已经实现了。

大家更应考虑到的,是自己真正在某方面的潜能,自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再寻求改变,即便是很偏远的学校依然有它的机会。即使进了顶尖高校,没有找到自己的潜能,就依然找不到机会。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就建议大家理性地对待复读,要依据自己成长的需要决定是不是要复读,而不是简单地看自己想进什么样的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社会对考上重点名校这么迷恋呢?

储朝晖:这个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某些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重视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与“名”相对应的“实”考虑得比较少。我们现在重学历,重名校,事实上都是很多人过于看重名所产生的一个效应

这种效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人的成长是一个干扰。人的成长,一定要在乎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里?自己的成长路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名校,一定要在意自己能学到什么,学校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

以“人生小事”的心态来对待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不是一劳永逸,以后还需更多努力。不少考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为学业的压力、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有些迷茫甚至抑郁,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脆弱了吗?

储朝晖:首先现在的大学生,成分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少数人上大学,在同龄人当中,这个群体相对来讲优秀程度是很高的。现在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大学招进的是过去不可能进入大学的人,这是成分发生了变化。

其次,现在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适应了死记硬背拼分数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事实上是一个灵活的、要自己选择的、要自己去做决定的学习方式,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

再者,很多学生从小被父母、老师告诫好好学习考大学,很多学生就把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终点了。当他走进大学后,又无法新的目标,这时候他学习是茫然的,学习没有方向学习效果哪会好得起来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学还要考试,考得不好情绪自然受影响。

我觉得要从起点,从进到大学门槛的时候,就要建立新的生活、学习目标,要尽可能地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安排。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是我们很多人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您对高考的孩子们有什么中肯的建议?

储朝晖:第一,重视过程,不要过度看结果;第二,就把高考当成个测验,不要过于紧张,平常心对待;第三,进入任何一所大学,都只是进入了一个门槛,一定要重视未来的发展。

从历史情况来看,20岁的时候,一个人进什么样的大学可能有差距,30岁的时候差距在缩小,40岁的时候人的天性等会凸显出来。如果人生以80年来看,高考对人的影响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总而言之,高考是人生大事,以“人生小事”的心态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