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不知民间疾苦的升学办法

▲如何缩短教育的城乡差距,是重要的课题。(图/达志示意图

文/李家同

最近很显然地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教授对于教改仍然非常有热情,他们强调不要以分数来看学生,也就是入学多元化,绝对要脱离分数至上主义。

有一位台大电机系的教授说:『在教育部所公布的规划中,大家看到了「适性扬才」理想真正可能实现的曙光。从107年开始,高中生会有许多选修学分去探索自己有兴趣的方向。每个人的选修课学习成果会记录在教育部的学习历程当中。申请大学不用再另外准备备审资料,大学可以直接透过学习历程档案看到每位高中生在分数以外的成果,不管家里有钱没钱的孩子,只要选修课好好地用心探索、好好做专题,都可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历程档。不像过去,只有家境好才能自费参加校外活动,弄出好看的备审资料,在申请大学得利。』

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在于很多学生能不能有选修,而是根本连必修的都没有学好,这才是国家最重要的问题。试想一些学生在英文数学方面都非常地落后,我要问的是,选修对他们有什么用?

最近有很多的教授在聊天时候都会叹气,说他们的学生即使很用功也做不好研究。因为英文太差,以至于看论文的时候完全会错了意。这种情况对于那些明星大学的教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可以收到最好的学生,所以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些学生在基本学科上严重地落后。

有一所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甚至于写不全英文26个字母,这一位学生在高中有选修课程又有什么用?

假设有一位偏乡的学生基本学问还不错,我们要知道他在偏乡的高中职不太可能从选修课中得到很好的学问,理由是偏乡的学校城市的学校在这方面是有很大差距的。就以写程式这件事来讲,我知道很多家境好的孩子可以经由父母学会写程式,教育部也从来没有能够帮助偏乡的老师教会孩子写程式,教育部的这种作法不仅没有帮助弱势的孩子,还会使弱势的孩子更加弱势。

那位教授说偏乡的孩子可以好好做专题,这最使我困扰。因为如果我们看各种高中职在科学研究竞赛得奖的学生,极少是来自非常偏乡的高中职。反过来说,你们看看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高雄市的高中职有多少人可以得奖?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所获得资源也截然不同。(图/达志/示意图)

各位也不妨再去看看得奖学生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假设你的父亲中研院的研究员,你从小就很懂父亲在做什么研究,到了高中就可以顺势做一个专题,这个专题对你的父亲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可是对你就非常好了。假设你的父亲对科学研究毫无观念,你当然会吃很大亏。

也许有人说不做科学研究的专题,就做人文方面的专题,事情就更加闹大了!偏乡孩子的英文就远远落后要做任何与英文有关的人文研究,也无法下手。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历史老师,做历史的专题一定会做得还不错。

我苦口婆心地讲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有很多的孩子根本在国英数方面就有很大的问题。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教育界不注意这件事?我相信其中的原因乃是在于我们的教育政策都是大学教授指定的,这些教授的孩子念书都向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他们永远不能了解国家教育的真相。

教育部长如果到一所偏乡学校去访问,事先会通知这所学校,去了以后会有很多当地的官员和民意代表等候,孩子们会以各种才艺表演来欢迎教育部长来临。然后部长会听到各种简报,其中都是谈到这所学校的特色,如果部长问一所偏乡国中的校长:有多少毕业生在上次会考中英文和数学拿到C?部长就知道教育的真相了。

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长到一所偏乡的高中去访问,然后当场测验一下学生的英文,部长也会了解国家教育的真相。

遗憾的是,不要说部长没有如此做,有多少大学教授曾经教过偏乡的小孩?他们没有这种经验,所以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其实是根据理想的,他们所制定的办法对于城市的孩子也许还有点用;对于我们偏乡的孩子是没有用的。

教改改来改去,越改越复杂。偏乡孩子的程度仍然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孩子。

写到这里,有朋友打电话给我,他在一所国小教书。这所国小绝对不能说是偏远地区,他出了一个作业,学生要上网去查资料,结果发现全班有一半同学家里没有电脑,所以我的朋友赶快改变作业。

当初教育部宣布要考英听,很多大学教授说英听学起来不难,可以上网就学会了。现在有教授说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大学也不难,只要专心做专题就可以了,这使我想起「何不食肉糜?」怎么办呢?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李家同,清大荣誉教授,原文刊于「作者脸书」,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