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融合自然写实的新哥德风「圣家堂」

文、图/王裕华蔡清徽,摘自《遇见世界十大教堂建筑师带你阅读神圣空间》,时报出版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 未完工即已列入世界遗产

圣家堂起初由一位去梵蒂冈朝圣归来的书商发愿兴建,自1882 年开始兴建,至今已一百三十三年了。由于资金完全来自个人及募资,因此捐款多寡直接影响工程进度的快慢,时至今日尚未完工,但已被列入世界遗产。

一开始受委任的建筑师是德维拉(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他将圣坛下方的圣穴哥德风格设计,但一年后因与客户意见不合而求去,改由当时年仅三十一岁、原为雕刻家高第接手,高第依设计图完成了地下圣坛工程后,开始全面重新设计教堂本体

他在1902 年完成建筑设计,八年后在巴黎展出建筑模型和位于东侧的诞生立面(Nativity façade)设计图,1917 年完成位于西侧的受难立面(Passion façade)的设计,但直至1926 年高第过世时,只完成诞生立面的第一个塔楼,剩下的三个塔楼及东侧诞生立面则到1930年才全部完成。

圣家堂兴建过程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场虽不在西班牙,但1936 年西班牙爆发持续了三年的内战战事激烈,许多平民和军队遭到大规模空袭。不但使原本进度缓慢的教堂建筑工程中断,甚至破坏了已完成的一点点进度。直到内战结束,圣家堂于1940 年复工兴建,先修复被破坏的工程,后来继续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完成由高第设计的西侧受难立面和中殿主体。西元2000 年起,多座屋顶陆续完工,2010 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到访时,教堂内部已大致完成,今剩下最后位于南侧的荣耀立面(Glory façade)及细节工作持续进行中。

融合新哥德、现代主义风潮与在地语汇伟大的建筑物必定是时代的产物。圣家堂的建筑风格采用新哥德风格,融入巴塞隆纳当地的「加泰隆尼亚现代主义风格」,此风格企图结合既有的民族风格和国际风格,并适度与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风潮对话。带动新哥德风格的是专长古建筑修复的法国建筑师奥维莱―勒杜克,他主张理性撷取哥德风格的建筑结构与设计并加入新的元素,有别于认同表象装饰以激发感情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新哥德主义坚持「结构即装饰/美学」,尢其法国人的新哥德主义倾向理性和原创性,高第也是共鸣者之一。

他认为哥德风格对建筑结构颇为有效,但艺术性可再提升。他套用哥德风格的骨干,然后无顾忌地发挥想像力驰骋的力量,设计时不受限于复杂的结构技术问题,而是分析个别结构系统及元素的用法与效果,深入掌握其中的瑕疵并加以改善,另创新局,他的代表作就是巴黎圣母院

高第所处的年代也是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盛行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此风格诉求浪漫的视觉观感,但加入新元素进行设计,新艺术鼓吹者并不抗拒新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新艺术设计展现崇尚自然写实的装饰,他们创作时会扩充自然元素,例如:海藻花草昆虫等。这一点在高第设计圣家堂时,可说是信手拈来,随处皆是。

高第并从新哥德风潮转而发展有机仿生风格,引用在地的自然语汇,发展成「新加泰隆尼亚风格」的现代主义,特色为传统鲜明的红黄色(红黄区间条纹为加泰隆尼亚的旗帜)、多彩和拜占庭画风。从屋顶尖拱结构可看出中世纪初期南欧回教色彩。整体来说,是一种厚重深开窗的建筑风格。

上班、上课超级闷,好想旅游去?下载「ETtoday新闻云APP」带你一起键盘旅游→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