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中华民国一一三岁的生日刚过, 大家还在解读赖清德总统国庆演说的意涵及预估可能的影响,虽各方有所不同,但评论上似仍有一共识,即他的双十演说比五二○就职演说,似乎更向中华民国靠拢,且还承认了革命先烈奋斗努力的这段历史!不过仅一次演说,很难改变大众的既定印象,赖总统也清楚点出,无论喜欢称呼我们自己的国家是中华民国、是台湾、还是中华民国台湾…;显见在国家认同这一块,从名称到内涵,离共识颇有距离。反而跨越政党意识形态,比较有共识的是「民主」这一词汇,不仅民进党籍的赖总统在前后演讲提了许多次民主,代表民意的国民党籍立法院院长也在国庆演说中, 提出「自由民主是我们的宝」这样的金句。但民主这个珍宝,要落实得付出代价。
民主作为一种值得追求奋斗的价值,如赖总统文告所说,要抛头颅、洒热血、牺牲性命,民国才如斯建立。但即便换了「民国」的招牌,实质的民主也不会翩然降临;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共党窜起,书写民国的困境;地大人多、教育低落、阶层思维、悠久皇权,再再劫持以「民」为「主」的概念及制度的落地,遑论生根。即便在台湾,客观情境有大幅改变,主观追求民主的意念亦有强化,民主化过程流血较少,但不少人仍得付坐牢的代价。这还只是追求「民主」这一抽象概念的过程;到了民主真正入怀,搭建起以民为主的制度架构,也为国际所承认甚且称道,价值的维系成为价格的付出。因为民主的落实及持续,最浅白的说法或是孙中山说的「让人人做皇帝」!若真如此,沟通决策的成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安全出入的维护等等,所费绝对不赀!
比如欧盟的组成,且不说其背后的企图,但为要让欧洲大小不同的国家愿意加入,又要能维持民主价值,在欧洲议会这一代表民意的机构,共同的语言就是所有成员国的语言;现有廿七国,就有廿七种,在议会发言可自在用母语,因议会为每个议员备有同步翻译;单单这样的设备及人员聘雇,花费就不少,但还是力求平等对待,而这仅是保障每一议员权益所需费用的一小块。
再如比利时,该国长期有统独问题,南方的法语区颇以自己的语言文化为傲,并不愿屈就北方荷兰语区的主导;而北方较富庶,工业较发达,也长期追求较大的自主权,且有主张甩掉南方的分离运动,南北方常闹得不可开交。要维持同一国名下的民主体制,解除分裂危机,就是让各自拥有准国家体制,有类邦联的安排;比如中央政府部会各有一套,也各有议会,虽然仍维持联邦议会,组成联邦政府(常组阁失败),辖区则限于首都布鲁塞尔。这种多层次政府组织的安排,当然代价高昂,且不仅是政治层面,社会、学术文化面,牵涉公民利益,都要复制至少两套。比利时历史悠久,列名世界百大的鲁汶大学,老校区位于北方靠布鲁塞尔,一九七○年代在南方耗巨资另盖新鲁汶,这也是以巨大花费解决纷争、满足需求,来维系民主的事例。
台湾各党都强调民主,且视为台湾被世界看到、看重的旗舰品牌;但我们内部分歧确实不小,国家认同不一,中央地方分权、分钱不公,南北及东西发展不均,政党支持者的态度极化等等。执政党如只口说民主,不付代价来维系,或会让民主逐渐脆弱衰退;同样,在野党想要落实监督执政或推动主张,怕是要付出比口头说说更高的代价,才能达标吧!(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