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7年前大巨蛋还没孵出时,一个废池在松山烟厂

▲▼刘克襄评估生态文化园区时摄影照片。(图/刘克襄授权使用,非经许可,请勿翻拍转载)

文/刘克襄

■■七年前,大巨蛋还没孵出时

封闭多时的松山烟厂即将委外投标时,有一企业希望我先前往观看,评估此地若做为一生态文化园区,个人会有何想像,未来可以做什么规划。我因而写下此文。

如今大巨蛋兴建面临是否拆除的争议,未料到,竟有一半以上市民赞成改变为生态公园。我遂想到过去有此一文,后来还加了附注。今早特别找出,再po网,请大家赏评。

●一个废池在松山烟厂

有回到华视访友,出了捷运口,沿光复南路小走一段。经过一处灰暗而斑驳的长墙,心头不免一震。

试想着,繁华的城市中心,怎来的,出现这等荒废的厂房。正生疑惑,前方一大门蓦然开阔。探头进去,只见草木蓁蓁,浓密之绿意蔓发。日后查核地图,始知是争议多时,未来不知如何公共建设为妥的松山烟厂。

此地虽非门禁森严之地,但镇日有人看管,闲杂人不容易进出。暮冬一天,在友人引领下,方得有缘深入最里面走逛,评估一座池塘的生死。

此一池塘,有一常见的俗名,莲花池。大约一个足球场大,它是三○年代,台北松山烟厂兴建时,特意挖掘,充当灌溉、消防用的蓄水池,进而兼做观赏的池塘。昔时,此一坐落的位置,乃台北近郊的偏远位置。至少在半甲子前,周遭还是圳水汨汨水田阡陌,偶有幽皇丛生,兀自保持着台湾乡下风景的写照。

松山烟厂的兴建,大抵沿袭欧洲贵族阶级的绿色庭园美学,跟周遭这种自然水田风光截然有异。当时,在预留的开放空间,日本人照本宣科,依循文艺复兴的建筑思维,修筑了庭园,再大量地栽植各种热带园艺植物

晚近十几年,烟草制造没落,停止营运之后,厂区荒废了,自然环境干扰减少,这些旧有的植栽,加上后来自生的本土植物,随着时间之变化,骎骎然形成了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

长期无人干扰下,偌大的湿地远处废弃烟厂一隅,无疑是个丰腴的绿洲,许多水鸟和水生动植物蜂涌到来,或短暂栖息,或渡个一季。又或者,落地生根,繁殖于此,也就不那么意外。

如今,烟厂周遭环绕着庞大的交通动线,还有密集的公寓街道。相对地,方圆六七里内,几无相似的自然环境。纵使有一二大池,也都是水泥化的公园。莲花池能保留至今,其弥足珍贵自不待言了。

细究之,此池之大,不仅眼前池塘之面积而已。厂区内还有其它小型水塘和水生湿地环境不等,散落办公房楼间,形成外围的过渡区,让莲花池多了几层缓冲。此一绿带,因长久保持,又不常受干扰,仿若失落的城市动物天堂。

又扩及整个台北盆地的地理。若比喻台北为一沙漠,这座生物栖地相当多样化池塘,更是台北市东区较大且自然度较高的绿岛,也是南港山系自然环境,导入台北盆地绿色廊道中,第一个生物的中继站。

初次观察这水塘时,如小品文章之隽永,自然意境浑然有成。

池塘正中栖息着一只庞然的苍鹭,竖起脖子警戒着。三四只红冠水鸡悠游,划过水面,几只夜鹭则靠着对岸形成的隐密树墙,安心地闭目栖息。岸边草丛也不断有灰头鹪莺的清脆鸣啼,仿若宣示着地盘。鸟类之悠哉生活,清楚告知着环境的封闭和优质。外头车声喧嚣不已,这儿却如世外桃源,毫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我等若干人的贸然出现岸边,尚且如此惬意,更何况每天无人时,此类景观之天然情境。

根据个人长期的赏鸟经验,依伴着这等开阔无人,草丛隐密的池塘生活,势必还会有翠鸟、黄小鹭粟小鹭黑冠麻鹭等,甚而出现董鸡、绯秧鸡、大苇莺等稀有的鸟种。做为一个城市的观鸟小站,足以。

至于,栖息于池塘的鱼类,相信也会有鲫鱼、鲤鱼等多样性的鱼类,说不定连台湾细扁、盖斑斗鱼都可能还有栖息。如此扩及栖地之水生和岸边的生物相,其丰饶以及多样,想要在台北找到类似的水池,恐怕也是绝无仅有了。

我为何前往此地?原来,这一个非传统型湿地,正面临高度的开发压力,而且即将开始动工。未来,市政府想在这里兴建一处文化体育园区。园区势必吸引人潮,为了纾解大量车流的到来,道路必须拓宽。莲花池部份位置,刚好阻碍到此一设计的要道上。此一湿地若不修整范围,恐怕只有填土掩埋,宣告消失一途。纵使自然保育团体百般呼吁,都难以挽救这个残忍的事实。

邀我前往评估的,并非政府单位。意外的,竟是准备投标的厂商

过去,吾人所接触的,凡准备投标松山烟厂,转型为文化园区者,好几个单位都深知,此一莲花池所代表的意涵。若无此塘,再如何精彩细腻的文化园区,仿佛少了某些自然志的意义。财团厂商都了然,自然生态之不可或缺,犹若华服得有美饰之衬托,方能展现其允当的质地。

精打细算的厂商如有善意的动念,吾人难免感动,不免连夜思索,勤快地下笔,想要义务提供一些观察后的看法。以下也容许我,擅用非文学之笔法,浅谈拙见。

平实而论,莲花池并非传统台北盆地早年残留的池塘,具有盆地沼泽的指标意涵,或者符合自然保育湿地的规范,诸如东京的上野公园。它是历史变迁的意外产物,仍在朝成熟的池塘演化中。

国人在都会湿地方面的经营经验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小型湿地的保育和维护案例。或者是,诸如晚近经营像关渡自然公园,环境过于开阔,且远离都会中心。像莲花池如此高密度开发的社区,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在开发的过程里,它势必会带来充满挑战性的都会生态保育课题。

现今宣扬的生态观点,应该基于珍惜都会绿地的保护思维,或者是朝都会湿地空间的保护,增加都市生态的丰富度。不过,为了因应道路变更,短期生态整治的伤害势必不可免,但最长远的目标,总是希望,经由生态观点的重新规划,让已经蔚成十多年来的荒野湿地状态,继续朝生态池状态发展。

我因而建议,在新的道路干线即将动工之前,一个文化厂区的经营,应该提出两个方向进行构思,一为湿地生物调查,一为湿地的拓宽和重整

莲花池提供了一个城市湿地保育的学习机会。

调查完后,确认可以进行拓建重整,应该邀请保育团体、学者专家等,对湿地的整修工程,提供意见,多方交流,以期将冲击降至最低。再者,将来道路拓宽和重整时,应该考虑到一些问题。

譬如,拓建时间应避开生物繁殖季,考量物种习性,作为施工依据。先拓宽厂房湿地范围。再将未来道路拓宽的空间,予以小心而隐密地隔篱。隔篱后再行施工道路部分。隔篱的树种,最好繁复多样,隐密厚度也足够。池面的岸边,亦可考量树篱的可能。

湿地环境微调变更后,建议循关渡自然公园,延揽生态保育团体进入厂区,经营此一湿地。都会湿地的经营模式亦可参考日本上野公园的经营模式,永续而良善地规划环境。

以上乃一荒废之地,无法存在时,从那现实之中,寻找一个未来机会之我见。

■注:2011.7.目前所知,有一巨蛋将在此兴建,池塘应会保留,但缓冲区还是会消失。若无缓冲区,池塘再大,再封闭,其实都已丧失完整的功能。一个当代城市是否伟大,不再动物园、植物园之存在或美好而已,更遑论歌剧院或表演场地的不断扩充和诞生,而在于自然公园之多寡和大小。

● 作者刘克襄,绰号鸟人,作家、自然观察作家,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原文刊载于刘克襄个人脸书。本文已取得本人授权刊登。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

★本文图片为版权照片,由作家刘克襄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