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官媒赞余 江河深处有两岸未来

诗人余光中回到家乡福建泉州,欣然为学子签名留念。(中新社资料照片

「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余光中辞世,相较于台湾正反两极评价争议大陆多着重余光中的〈乡愁〉串起两岸的历史情感,《人民日报》近日也刊文指余光中的江河深处,「有历史的两岸,更有两岸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指余光中一生曲折,既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跨越历史的海峡,也曾在文学江湖出游,早年参与了台湾的诗歌论战、乡土文学论战;而他早年的作品也曾被认为远离现实高度西化,连他自己也反省「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余波,便是泰晤士河水。所酿也无非1842年的葡萄酒。」

然而,诗人的轨迹,在陆方看来终究经过历史的发酵,最终变成了「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回到了两岸共同的文化之根,如余光中笔下「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并认为「没有余光中,会有王鼎钧的《关山夺路》吗?会激发齐邦媛写下《巨流河》吗?余光中,对于一个中国的叙事,是一束强光。」

台北书院山长林谷芳等解读,余光中的乡愁并非地域的乡愁,而是文化的乡愁,且在文学成就之外,余光中长期关注的文言文议题,更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作家杨渡也指余光中一直很关心年轻人语文教育,他自己从传统文化中学音律美感,很担心年轻人少了美感的熏陶

《人民日报》评论,余光中的江河深处,有两岸的未来。在台湾因12年国教课纲引发争议,课审会普通高中分组委员欲将文言文选文由20篇降为10篇之际,余光中郑重地在「国语文是我们的屋宇声明上联署。「60多年来他乡音无改,为守护共同的文化之根,他战斗到最后一刻。」报评也指出,「守护共同的根脉,让游子归来,让诗人还乡,我辈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