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作家刘同北漂打拚 实现自我

电影《匆匆那年》剧照。(本报系资料照片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曾在2014年获选为中国作家年度最佳励志书。(取自博客网路书店

大陆光线影业副总裁、畅销作家刘同以自己的经验鼓励两岸年轻人面对迷茫青春。(记者李怡芸摄)

「现在在北京也能遇到不少台湾朋友,就像我当年选择『北漂』觉得有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现任大陆最大的电影公司,光线影业副总裁、畅销作家刘同首次的台湾之行,他认为两岸年轻人的迷茫都相同,突破关键在于是否勇于付出、积极寻求改变。

记录自己的20岁,10年后回头检视,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曾在2014年获选为中国作家榜年度最佳励志书、亚马逊年度10大好书,在陆上市5个月就销量破百万,是当当网2014年度非虚构类畅销第1名。去年同名电影亦创下1.78亿(人民币,下同)的票房佳绩

庆幸自己20岁不挑剔

「我特别感谢年轻时的自己!」刘同犹记得刚从湖南郴州到北京,住处附近一个学校食堂的「土豆盖饭」是他的最爱,便宜好吃,「5块钱一份」,他连吃了半年。去年重回旧地吃了一样的土豆盖饭,第一口便让他落泪:「原来这么难吃!」但他庆幸20多岁的自己不挑剔,愿意拚。

北漂青年走到今天顶着知名影业公司副总裁的光环,刘同以过来人分享:「青春不外是迷茫和孤独的。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新作《向着光亮那方》亦在台推出繁中版,而他此行对台湾最深刻的感受与感动,在于台湾正因为小,「把心思做得细细的,考虑得到自己的每一点心思,照顾得到其他人每一点的立场。」连路边摊卤肉饭,都有匠人精神

看台湾的「小确幸」,刘同认为没什么不好,他分析现在大陆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留在4、5线的家乡城市,用自己的方式在小地方过精致的生活,「找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成功。」刘同也观察,现在大陆日益分众市场,年轻人也愈来愈会「造圈子」,以他作为光线影业副总裁的角度来看,今日好的作品不必人人喊好,而是创作者写自己擅长的作品,感受一部分人就够了。

好作品不必人人喊好

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作品被誉为「最懂年轻人」,同名电影也被视为打破青春题材电影的套路,既没有《匆匆那年》的堕胎,也没有《小时代》的极尽奢华。刘同认为大陆的青春电影确实有着同质性过高的现象,但目前已在转变中,「大家都在寻求新的题材和叙事,青春电影不会走到尽头,而是不断开发出不同的青春片。比如我非常喜欢的《芭蕾之梦》(台译舞动人生》),谁说不能算是青春片呢?」

不论是回忆情怀、奢华名牌,刘同认为都是今日青春电影的成功尝试,而他相信:「未来更看重不是大明星、大IP,而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