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每次測結果竟都不同?其實MBTI本來不只有唯一

(图/Freepik)

文/白种和

你的MBTI不只一个

「MBTI 的结果是真的我吗?」

这是我在使用MBTI时经常会听到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讨论看看「最了解你的人是谁」。许多见过我的人都说我是「外向型」,因为我常在数十、数千人面前演讲,也在节目、会议或是在线上抓着麦克风讲上一小时,甚至是三天两夜的工作坊。在一对一的教练课程中也总是笑脸迎人、活力充沛,并且主导对话的方向。

然而,我有些面向是他们不知道的。聆听我一小时演讲的人,不知道我在当天其他二十三小时之间做了哪些行为;在公司因为业务见面的人,则不知道我在公司以外的地方,例如在家里时的我是什么样貌。那么,这些只知道我一天中部分模样的人说我是「外向型」时,他们描述的真的是我吗?

首先,我想说的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除了「你」之外没有别人。另外,在你客观地认识并理解自己的人生旅途中,MBTI扮演的是指南针的角色。

如同本书开头所提到的,我这辈子测出来过三个不同的MBTI结果。大学时期是ESFJ,初次接触公司的实习时期和担任军官的时期是ESTJ,进入职场工作后是ISTJ,而且我花费足足二十年的时间,才认可自己是ISTJ,之后就再也没有新的变化了。

我是如何认知并接受自己是ISTJ的?2019年,在我于韩国MBTI研究所重新接受专业教育,使用Form M这个简单工具进行测验时,得出的结果是ESTJ。于是我和其他ESTJ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共同点与差异,当时我总觉得自己是ESTJ似乎有哪里怪怪的。后来在进阶课程中,我又使用Form Q进行测验,最后明确地得知我不是外向型而是内向型。在那之后,我认同自己具备ISTJ的特质,并且在需要时也使用E、N、F、P的特质。

MBTI测验出来的结果,并没有办法呈现出所有真正的自我。这也是为什么测验之后,还需要花时间与专家咨询或是参加工作坊等管道来验证真实自我的状态。在寻找哪一个MBTI能如实呈现真实自我的过程中,你必须懂得如何区分以下三种类型:

❶ 假我类型(Falsified Type)并非自己真正的人格类型,而是假的类型。此测验结果呈现的并非受试者先天具备的人格类型,而是受试者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反人格类型。

我们在无数的环境因素中,可能会受到如家人、朋友的影响;当自己想成为的理想模样和本身的模样相反时,也可能会刻意做出与自己的偏好相反的行为。

如果你以假我类型生活时,并不觉得困扰,那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觉得不太舒服、受到压力,或是丧失能力,那么这时就必须考虑是否要寻找真正的自我。

❷ 职业类型(Occupational Type)职业类型是指因职业或职务要求的特定工作方式而受到影响的类型。假我类型是整体上做出与生活中的「真我」相反行为的类型,而职业类型大多是将自己局限于特定行为的类型。

举例来说,担任组长这个职位经常会遇到做决策的状况。需要给予组员评价;判断是要持续推进策略,还是要停下来;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与他人讨论面试者的录取与淘汰。这种时候,做决策的基准可能会改变。

真我倾向做出「体谅他人状况的决策」,但公司内部有一套做决策的明确基准,所以在公司判断或决定事情时,会经常遇到要切换成「公司基准」的状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天生的人格特质采取行动。

原本的你虽然具备情感型的特质,但是当你根据公司的需求给予评价或是面试招聘时,就会重复思考型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是「思考型的人」─这就是职业类型。

我也有一段时间认为自己的类型是外向型。然而,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借由寻找自我的过程体会到,因为我从事的工作更需要外向型的行为,像是担任军官、业务部、教育部门的职务,所以我才刻意选择了自己不偏好的行为。像这样,如果透过职业类型来检视自己,就会找到一些不同于真我,觉得尴尬和不舒服的部分。

再举另一个例子,我们熟知的艺人刘在锡,可以推测他在电视上的模样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模样并不相同。实际上,刘在锡曾经在电视上公开他的MBTI测验结果是ISFP。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人问我:「刘在锡不是外向型的人吗?他话那么多,也很会主持啊!」

那时我是这么回答的:「MBTI的最终判断只能交由本人去做。各位看到的模样是刘在锡拍摄节目时的『职业类型』。然而,那是他为了赚钱,或是为了扮演好自己被赋予的角色而呈现出来的模样。如果大家去看很久以前刘在锡尚未成名的时候,就能看见他没有自信、很腼腆的模样,也能看见他在镜头面前害羞的样子。说不定那才是他真正的样子,而现在的模样则是他刻意塑造出来的。」

职业类型并没有不好。即使知道自己真正的类型,但在工作时,或是按照需求刻意做出某种类型的行为时,如果不会觉得不舒服,而且还能取得优异的成果,那么我相信这是一种可取的类型成长过程。所以我虽然是内向型的人,但当我必须为了某人发声时,就会像外向型的人那样积极的行动。

举例来说,站在讲台上演讲或是引导一对一的对话虽然不轻松,但我可以做得很好。当然我也发现,这跟我做自己偏好的内向型行为相比,往往消耗我更多的能量。

真实类型指的是你先天的类型。我认为MBTI的目标在于了解自己的假我类型和职业类型,并且在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真实类型。有的人一次就找到了,但有的人必须经过多次的测验,加上五次或十次的对话才寻找到自我。

寻找真实类型的意义何在?我将这比喻成了解自己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这么做是为了分辨你擅长的行为跟你不擅长的行为,然后根据不同状况来使用,或是加强训练和练习。

最终,MBTI是一趟寻找呈现真我的真实类型的旅程。借由这趟旅程,我将「寻找自我」的意义列为以下三点:

1. 认识自己先天的特质:必须学会分辨自己偏好和不偏好的行为,也就是了解自己熟悉或是觉得舒服的行为,以及自己觉得不舒服或是做起来有困难的行为是什么。

2. 认识自己现在需要的特质:职场期待你扮演某种角色,另外,家人或朋友也期待你扮演某种角色。这个角色可能是符合你偏好的行为,也可能是属于不偏好行为的范畴。亦即,你必须学会分辨外部环境期待你做的行为,以及自己先天具备的特质。

3. 我的行为由我来决定:没有人能独自生活,所以总是要求他人配合自己并非唯一的正解,相反地,无条件配合对方也不对。虽然没有正确答案,但是你必须成为行为的主体。我的意思是,并非他人要求你做就去做,而是他人要求后,你自己也同意才采取行动。

虽然我已经说过,但还是要再次强调,「世界上没有正确答案」。你可能想问:「我的类型不是真实类型,而是假我类型吗?还是职业类型?是我做错了吗?过去我都过着错误的人生吗?」然而,能评价你的人生的只有「你」自己。我想说的是,不管你以何种类型生活、以何种类型工作,只要你自己同意并且觉得幸福,那就没问题了。

书名:《掌握人心的MBTI职场沟通术:让你开口说对话、提案一次过、赢得好人缘的16型人职场指南》作者:白种和出版社:境好出版出版日期:2024年2月1日

意犹未尽吗?前往「琅琅书店」购买本书电子版,结帐输入【style】折扣码,即享8折!

●本文摘自境好出版之《掌握人心的MBTI职场沟通术:让你开口说对话、提案一次过、赢得好人缘的16型人职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