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对反中政策的反思

(图/作者提供)

美国政府包括国会两党近几年推行「反中抗中」政策不是新闻。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社会对这一政策出现了一些反思,能否影响美国政府今后的决策还有待观察。

去年以来,针对美国对中强硬政策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有所提升。康乃尔大学华裔教授白洁曦在2022年9/10期《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批评美国对华零和竞争的危险逻辑。去年12月《纽约客》杂志专题报导了她代表了美国学界和政界正在兴起的挑战华盛顿对华强硬政策的一小支力量。今年2月,白洁曦又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提出美国要吓阻中国大陆对台湾发动攻击,而不是挑衅北京采取军事行动。她曾作为学者于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美国国务院政策规画司担任高级顾问,对拜登政府政策制定非常熟悉,回到康乃尔大学后她在各种场合发声,倡导理性的对华政策。

美国知名印度裔媒体人,CNN时政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法里德‧扎卡利亚今年3月2日在《华盛顿邮报》发文,批评华盛顿精英在中国问题上陷入危险的「群体思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马克斯‧布特最近发文指出,即使两党在同一问题上如对中政策上有共识,也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是正确的。

另一主流报纸《纽约时报》3月11日和12日连续两天发表跟中国有关的评论。11日的评论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题目是「谁会从与中国对抗中获益?」态度非常鲜明。12日的评论由编辑部成员之一,刚从台湾返回的法拉‧斯托克曼女士发表,提出以「中华联邦」这个并不很新、在台湾地区也不很受欢迎的概念来处理两岸关系。显然《纽约时报》的编辑们在反思,希望给美中关系和两岸关系降温。

像昆西研究所的史文和目前在耶鲁任教的原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罗奇等温和的学者一直在批评美国强硬的对华政策,警告大国将会梦游般进入战争的危险。

除了一些学者和前官员在反思,有些美国人已经直接采取行动表达反对意见。最有名的就是反战组织「粉色代码」最近大闹国会听证会的事件。在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2月28日举行的首场听证会上,「粉色代码」的组织者之一奥利维亚女士和她的朋友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停止仇恨亚裔」的标语,对渲染「中国威胁」的该委员会表示抗议。

美中关系恶化不符合双方民众的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现在被强硬派所绑架,理性观点被边缘化。目前出现的反思浪花恐难以形成反对浪潮,但也足让当政者意识到,他们的「反中抗中」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作者为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