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生之死 社会应有的反思

▲即使有富裕的物质环境,仍有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甚至因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急需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图/视觉中国CFP/示意图

文/徐宏义

开学才一星期,就已经传出有北一女新生跳楼自杀的消息,这又是一件令人非常伤心难过的新闻。在美国那么多年,多次听闻到自己孩子挚友或认识的朋友,或者他们朋友的朋友自杀的事。我们居住的城市里,也不间断的有高中生大学生自己结束生命的消息传来,整个社区和城市有许多人集合智慧,想尽办法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可是仍然无法遏止青少年自杀的趋势。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不停在我心中萦绕,年轻的生命是这样的美好,世界有那么多美妙的事,我太太常在和年轻女孩擦身而过时跟我说,你看,那个女孩的皮肤多么细致,头发多么乌黑油亮,真羡慕她们,年轻多好。

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甘愿离开这个他们才刚来没多久的世界?我始终觉得,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是在大人手中。我从来不认为,也不是在说,大人们逼这些小孩走上绝路。但我听到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台湾,这些自杀的年轻人,比起其他的地方,人数不多,比例也没那么高,好像都是个案,意思是把自杀归结于某些年轻人精神的倾向、情感的问题,或个人及家庭个别问题。

如果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很多,那这个情形不但无法避免,而且会愈演愈烈。因为这类问题,永远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把它认定成是独立事件,是把头往沙里埋,无视于社会风气、价值观及大人们的期望直接或间接造成这些事件的事实

事情的发生,外人无法想像死者父母的纠结和痛苦,我也无意评论个别的案例。但我想分享一些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以及我认为父母在教育教养子女时能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情绪和情感的管理。有时候,不管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做了什么,我们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青少年或年轻人自杀的情形。但我们还没有走到那里,事实上,我们离那里还差很远,还有太多我们可以做而没有在做的事。

康乃迪克州的Jordan Parco基金会是一位自杀的大一新生Jordan Parco的父母为了纪念他们的儿子,在2011年成立的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就是经由教育孩子、父母及整个社会,防止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自杀。

Jordan Parco基金会和纽约的JED基金会(也是一位自杀的孩子Jed父母成立的基金会)在2015年共同发表了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他们访问了1502位大一的新生,在这个叫做「第一年大学经验(First Year College Experience)」的调查里,他们问了一个问题:大一新生在大学里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根据国外调查显示,大一新鲜人认为他们最欠缺的一件事是「情感上的准备」(Emotional Preparedness),是可以快乐过大学生活的关键。(图/视觉中国CFP/示意图)

结果统计数字出现出人意表的结果:有超过60%受访的大学新鲜人认为他们上到大学最欠缺的一件事是Emotional Preparedness(情感上的准备)。不是学生准备不如人,不是其他课业压力,而是大一新生们觉得如果他们能有更好的情感管理的能力或技巧,他们的大学初体验可以更如鱼得水,或者学业成绩会更好,更快乐。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Emotional Preparedness?根据问卷调查基金会的说法,Emotional Preparedness包括四件事:一丶能照顾好自己二丶能适应新的环境三丶能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四丶能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

大家(这包括父母、长辈、整个社会,也包括学生自己)都过度的强调学生成绩,却未充分的教导年轻人处理情感或情绪管理的能力,而缺乏这些能力却反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

这个事实也反映在问卷调查的结果,那些缺乏Emotional Preparedness的新生,学业成绩相对的较差,也比较可能休学、退学,或因为各种因素离开学校。这类的学生也比较可能以药物或酒精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在美国,Teen Suicide(青少年自杀)这个现象在西岸和东岸,以及某些大城市,因为竞争激烈,生活紧张,问题很严重。许多社区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乎到下一代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整个社区都动员起来,许多的专家、学校、志工都投入防止青少年自杀的工作

反观台湾,北一女学生自杀的消息过了之后,关注的声音就被其他更多的问题和消息掩埋了。在这件事情上,社会上普遍有一种不愿揭疮疤的氛围。政府单位、学校、相关的团体,都异乎寻常的安静。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不会是零星的事件,而是值得把整个问题搬到台面上来讨论的大问题。

那就是:我们下一代正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感觉有成就感吗?他们看好自己的前途吗?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吗?他们的压力有多大?来自于什么地方?他们接受到充分的教育,足以应付未来的世界吗?他们将来有能力带领整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去吗?还有,他们快乐吗?

有一个自杀的青少年,就有一百个、一千个年纪相仿的孩子正在自己的小角落当中挣扎。他们正在问,这样活得有意义吗?既然有这么多的痛苦,活着做什么?他们不知道怎么求救,或许也不知道向谁求救。他们的声音出不来,但是整个社会,整个教育体系可以坐视不管吗?

在美国,15岁到24岁的青少年或年轻人死亡第二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自杀,仅次于意外事件。你知道在台湾是什么情况吗?卫福部公布台湾15岁到24岁青少年死因第一和第二大原因为意外事故和自杀,其中放弃自己性命最小的孩子竟然只有12岁。我们和美国的统计几无二致,但他们的社区可以整个动起来,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团体和社区是静悄悄的?好像羞于或耻于谈论青少年自杀这个题目似的。

这样说好了,在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体认到青少年自杀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责任的问题之前,一条条宝贵的年轻生命就会继续地消逝。

哈佛大学心理教授Douglas Jacobs研究发展出一套「今天防止自杀」(Stop a Suicide Today)的程序,教大家怎么看出那些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要怎么做可以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和同事,挽回他们自杀的企图。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 前会长Nadine Kaslow也归纳出一套青少年自杀防治的七个步骤:

一、体察事实二、观察出危险征兆三、了解风险因素四、了解预防手段五、采取防治措施六、和青少年讨论自杀七、最后且不容忽视的方式:寻求精神专业的协助。

这些都是非常有效,值得政府、学校、家长参考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资源,再衡量我们的特殊状况,发展出我们自己一套防止青少年自杀的办法。重点是,我们要去做,而且今天就要去做,这是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事。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多,感情、人际(包括霸凌)、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工作、经济都有可能。但有一件是统计报告显示不出来的因素,就是学业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以及家长或长辈、家庭甚至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没有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学业和父母的期望造成孩子多大的压力,以及多少青少年的自杀和它有关。但无法否认的是,学业及升学给许多孩子带来无可比拟的压力。

这是一件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事,而且有它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重视学业和分数?我很难理解,孩子的父母都已经是在社会上工作打拚的人,难道他们不清楚在社会的成就与成功与否,和学业成绩毫不相干吗?过了第一个工作之后,雇人的公司对应征工作的人唯一想知道的事,你会什么?你有什么经验?你可以为公司带来多少营收?谁在乎你什么学校,什么科系毕业?我们在国外用的一位软体工程师,大学是学美术的,程式设计完全是自学的。你想我们会在乎他大学念什么吗?我知道他学美术,也是后来偶然聊天才知道的。

父母不要再认为当医生、律师、公务员最好,每个职业都有他的苦水。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他就是一个高级工人。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他有做就有赚,没做就没赚,出一趟国,诊所关门两星期,他就两星期没收入。而且,他说整天在小小的诊间里转来转去,转了几十年,他都快疯了。他说的不是特例,典型的医生生活就是如此,你要你的孩子这样吗?

▲分数是假的,喜欢学习、有坚强的心灵、爱生活、乐于助人,才是孩子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图/视觉中国CFP/示意图)

几十年来思考和从事教育和教养,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我们还看过太多孩子成长的经过,我们由孩子的出生一直经历到孩子的求学、升学、就业,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整条路我们看许多孩子走过许多次,总算看清楚了:孩子在学校的分数都是假的,一点用也没有,读什么学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爱好学习,培养好的人格,坚强的心灵(mental toughness),会生活,爱生活,为别人服务,这就是全部了。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徐宏义,美国EDUx教育基金会(EDUx Educational Foundation)董事长。本报有删修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