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梅花还没开

散文

我到梅岭的时候,暑热未消,和东坡一样,没见到梅花

位于大庾岭的中段,江西大余县以南,梅岭海拔最高五百多公尺。秦末梅𫓶将军在此拓荒,据说因此将原名「台岭」改称「梅岭」。唐代张九龄开辟驿道,联系了江西、广东湖南的往来交通。梅岭往东北可达江西赣州;往西北可达湖南郴州;往南是广东韶关。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开发之前,梅岭驿道是唯一最为直接沟通岭南的路径,举凡食盐、茶叶、丝绸、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到犀角、象牙、珠珍等稀世宝物,无不经梅岭北上京师,南臻海外。

宋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年),东坡被弹劾「诽谤先帝」,便是经梅岭前往贬谪地广东惠州。七年之后,东坡遇赦,从海南岛(儋州)返常州,也是经梅岭北归

走在青石板和碎卵石铺设的坡道及阶梯,游人罕见,路旁的梅树绿叶盈盈。偶见一位挑着扁担老妇,扁担上挂着数个红通通的礼品纸袋。问她担着什么?要去哪里?听不懂她的回答。

失去商务和人员运输功能的一千三百年梅岭驿路,像一条清幽的山脉步道。将军祠、云封寺六祖香客寥寥。

走到隘口,依山崖有座关楼,朝江西方向的楼北面,门额嵌书「南粤雄关」,旁边有阴刻「梅岭」石碑,红漆涂满,特别醒目。关楼石砖累累,青苔点点,杂草丛生,最早在北宋嘉祐八年(一○六三年)修建。也就是说,东坡把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和他们的妻小两家安顿在宜兴,由侍妾朝云幼子苏过和两个老婢陪同赴岭南的时候,也穿过这关楼啊。

关楼的门券有两重,两重之间是露天的砖壁,爬满藤蔓楼关的另一端是广东方向,门额嵌书「岭南第一关」,两侧是清朝光绪年间化题的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虽然藏头了「梅」和「关」两个字,指出此地名,但是「暴客」的形容予人更多的臆想。也对,经济命脉同时也富含安全的隐患。

幸而东坡没有遇到暴客打劫。一一○一年,六十六岁的东坡再度梅岭,朝云已经陨殁于惠州。村店里一位老人得知来者的身分,趋前作揖道:「我听说小人百般陷害您,您今日北归,是老天爷保佑善人啊!」

东坡于是写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现在梅岭道上有「东坡树」纪念东坡度岭的因缘。两度梅岭,都不是花季,东坡〈赠岭上梅〉诗,短短的二十八字七言绝句,蕴藏着值得细细琢磨的人生况味

花开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黄梅

诗的题目是〈赠岭上梅〉,看似把梅做为赠诗的对象,内容却是以梅的口吻对东坡言说:你错过梅花盛开的时节,梅花凋谢,其他百花都绽放了。数不清的路人都观看了我的姿态,唯不见你到来。花谢结子,我想你懂得不必急着把青梅佐食煮酒(宋代一种酒的统称)一起品尝,而是守候看护着,让绵绵雨丝浸润成熟。你不一定要和众人一样争相欣赏花开,吃着青梅下酒,枝头的黄梅别有美感,要的是沉得住气,熬得起时间。

梅岭梅花还没开,梅子也无影踪。我没有像东坡顺着古道走往广东,折返途中拾起一截梅枝--岭南何所有?梅骨记秋

(本文摘自《陪你去看苏东坡》一书,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