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职场态度差 产业界要求加强「品格教育」

大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即将迈入职场,是否能「学以致用」成了最大的关键。(图/达志示意图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毕业季等同于就业季,许多学子伴随着骊歌踏上求职之路,但最近一份针对产业界调查却发现,不少年轻人应征态度不佳、除穿着随便之外、迟到未先告知之外,甚至还抱持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态度,让许多企业界对应征年轻人的态度瞠目结舌。

飞上枝头的凤凰,下一步该怎么走?

华人父母重视教育众所皆知,许多学童从小学开始,就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前往补习班接受课后辅导,目的只为了让小孩能上好高中、好大学,等小孩领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父母也如同完成重大任务般功成身退,他们相信孩子一定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大学努力念书,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孩子经过12年的高压教育,大学通知书通常与「自由」二字画上等号,许多人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大学里迷失了方向,极尽玩乐之事而遗忘学习知本,待大学4年转瞬而过,莘莘学子也即将踏上社会,没了名校光环的加持,却也没有出色的本事,让许多年轻人在就业之海中载乘载浮,盼望抓住一根赖以维生的浮木

虽然上大学算是达成了人生重要的目标,但不是全部,许多学生在上了大学后成天玩乐,专挑轻松的课上,甚至翘课在宿舍打电动或睡觉,4年下来不仅让从小打上来的松散基础散落一地,也因为此种无关紧要的态度,在就业时踢到铁板。台湾大学生就业态度普遍消极,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些人为了维持生活中的小确幸,甚至希望做一份「轻松且不用动脑」、「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此种态度让许多企业摇头叹息。

大学排名重要,还是教育品质重要?

大学生会有此种态度,教改团体也要负一部分的责任,自从他们打响「广设大学」这个口号开始,全台的大专院校便从1994年的50所,增设或升格为147所,达成了「人人念大学」的理想,却造成大学文凭贬值。原本的教育基金也因为大学增多而导致竞争激烈,僧多粥少,大学于是开始着重排名与评鉴,希望能拿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有些大学却因过度重视排名而牺牲教育品质,有些老师为了学习评量成绩,或者在教学评鉴上拿到好分数,不仅考试放水,还让学生「all pass」,这对学生的基础养成是很大的伤害;且评鉴除了要求教授的教学品质,对教授的论文量亦有所要求,教学与论文两头烧,导致许多教授身体也不堪负荷。虽然教育部认为学校的要求不能放松,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才能保障学生最后的学习里程也能扎实顺遂,但最根本的还是根除大学排名的风潮,才能保证教师能够全心全意将教育奉献在学生身上。

大学文凭贬值,企业要什么?

台大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昨日举行「学用落差因应策略论坛」,并公布一份由台师大电机系副教授吴顺德分析机械类企业调查表,参与企业包括鸿海、冠亿、友嘉实业、上银科技明安、中钢、新益机械、纬航、开发工业、东元电机等大厂。调查中指出,企业首重员工抗压性、团队合作精神、稳定度、配合度、表达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来学习意愿与专业技能也是企业采用员工十分重要的考量

在访谈中,许多企业指出,年轻人职场态度不佳,有些大学生会玩线上游戏,却不会写自传;有些大学生虽然聪明,但是却没有团队精神;还有些学生面试穿着随便,迟到不事先告知,让面试人员枯等;还有些大学应届毕业生要求5万元的起薪,但却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更有些甚至因为通勤时间需花10分钟以上就不列入考虑。除此之外,分析中还指出,许多学校设计科系不了解产业的实际情况,造成所谓的「学用落差」,学校只教导纸上谈兵的功夫,导致有些工科学生不仅不会设计机械,也看不懂设计图,甚至连马达也没摸过。

民国65年时大学毕业生人数只有64,057人,到了民国10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309,333人,暴增的人数造成求职上的优势被削减。在大学无鉴别度的情况下,「证照」成了企业选才时重要的判断标准,有专业技术证照不仅影响就业机会,还间接影响到薪水的增幅。另外,外语能力也是企业选才时一项重要的考量,例如上银科技选材标准规定,会德、俄语的人才,月薪都加1万元。

年轻人求职困难、起薪偏低,政府怎么做?

马英九在520就职六周年演说上提到,劳动部从去年十月起推出「明师高徒计划,协助肢障青年马浩然拜师学习木雕工作,创造出自己的一技之长,未来盼望通过此目标培养出更多的「马浩然们」。劳动部在此计划上每月分别提供师傅与徒弟各5000元的指导费与10000元的津贴,并将徒弟的报名年龄下限从18岁修正到15岁,让更多年轻人都有求职的机会。另外,政府还开设「职业训练中心」帮助国人再次进入职场,劳动部调查指出,近年来因为学用落差增大,来职训中心报到的人有8成都是19到24岁年轻人,希望能练得一技之长,重返社会。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