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会共识 文化部首场中正纪念堂转型工作坊开跑

为促进中正纪念堂转型社会讨论,文化部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之社会讨论计划」,首场愿景工作坊今(3)日正式开跑。

今日到场参与审议者22人,来自不同的年龄层背景、居住区域,有16岁的高中生、中年的外省第二代、76岁的受难者,最远来自屏东,也有住在附近的居民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者多认同过去历史发展各有不同的认识,大家要尊重不同声音及意见,一起面对空间转型和转型正义,以及和解共生的未来。

今日上午共有三位讲者参与,分享讨论面对历史和使用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花亦芬、淡江大学建筑讲师谢明达,提供多样资讯及思考观点。白色恐怖受难者黄温恭女儿春兰分享成长历程伤痕,现场也播放事先采访内容的影片,由中华黄埔四海同心顾问陶士君阐述自身生命故事

参与者也向讲座提出很多问题,包括围墙拆除后对于居民是否更为便利,路名建物名称去中正化后是否确实可抚平受难者家属伤痕,空间使用如何突破既有限制等。

下午场次则由参与者分成四组讨论90分钟,年长者年轻人、不同背景立场者直接对话互相倾听,互动热烈。最后分享各组对于中正纪念堂转型的看法,包括对于围墙的改变较有共识,也讨论堂体铜像移除的问题;从整体都市计划区域空间,提出更大胆规划;建筑、颜色、名称都可以更改,需更加考虑周边居民使用及平权友善利用的可能;会中也有参加者提到,具体转型变更方案应说明所需预算及财源

文化部社会讨论计划包括4场愿景工作坊、2天预备会议及3天正式公民会议。此次依照国际上审议式民主作法,邀请一定人数范围的公民,透过经验分享及讨论互动提出意见。四场愿景工作坊的结论,将作为预备会议课程的依循,以及公民会议陪审团讨论的基础。未来提出修法草案,也会扩大召开公听会参与。

本次以审议式民主方式进行社会讨论,促进公民之间在充足资讯基础上多元对话讨论。为让无法到场参与的民众也能了解讨论情形,执行单位沃草团队同步于网路直播,影片亦将持续留存在计划网站的「出来讲」(网址:http://_____cks.moc.gov.tw/)以及「中正纪念堂转型给问吗」粉丝专页,也可以在网站的「键盘讨论区」留下分享意见。文化部表示,未来会加以整理,作为公民会议及后续修法的参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