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鸡蛋致敏率最高,儿童食物过敏“杀伤力”不可小视

记者 秦聪聪

食物过敏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尤其在儿童中很常见。虽然不同地域和不同年龄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不同,但文献报道,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达总人口的1%~10%,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日前,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三病区主任李雷做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问医·儿童节主题科普专场》时介绍,任何食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牛奶和鸡蛋是最常见的过敏食物,而要正确应对食物过敏,需要找出过敏食物,并进行合理避食。(点击回看直播)

儿童食物过敏发病率增加

牛奶和鸡蛋是最常见过敏食物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在增加。” 李雷介绍,食物过敏是指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以重复发生。

当前,食物过敏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虽然不同种族、地域和不同年龄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不同,但文献报道,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达总人口的1%~10%。

李雷分析说,食物过敏的发生,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遗传角度,已经有研究表明,父母双方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发生过敏的机会约为70%;父母一方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发生过敏的机会为30%;父母双方无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发生过敏的机会为15%。同时,因为生长发育的特点,年幼儿童尤其是婴儿期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多数消化酶要在两岁后才能成熟,这也是儿童食物过敏更常见的原因。

“任何食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李雷介绍,食物过敏的“罪魁祸首”是食物过敏原,确切说是食物致敏蛋白组分,是指食物中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大多数过敏患儿对主要蛋白组分敏感。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食物过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和混合型。其中,IgE介导型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小麦、荞麦、鱼、坚果、贝类等,非IgE介导型常见过敏食物是牛奶、鸡蛋,大豆、海鲜、大米、家禽等,混合型过敏的常见过敏食物还是主要是牛奶、鸡蛋。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过敏通常出现在生命早期阶段,这部分患儿随后更有可能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严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

确定过敏原需结合病史

李雷指出,食物过敏确实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并不局限于此。

“不同类型的食物过敏,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同的。”李雷说,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发病迅速,通常在摄食后几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发作,皮肤表现可能有风团、弥漫性瘙痒、血管性水肿等,也可能出现打喷嚏、鼻痒、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表现和胸闷、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表现。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头晕等循环系统表现,最严重的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

“这是一种速发型及严重全身过敏反应,可在接触过敏原数秒或数分钟后发病,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急速下降,甚至导致患者失去知觉,出现呼吸困难,带来生命威胁。”李雷说,除此以外,长时间慢性食物过敏,对儿童来说,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要正确应对儿童食物过敏,不能听之任之。

李雷介绍,临床中对于食物过敏的孩子,一般首先给予对症处理,比如口服抗过敏药、外用止痒药等,再就是明确过敏原。

“目前检查过敏原公认方法有2种,分别是血清IgE和皮肤点刺法(SPT)。但是,无论血清IgE阳性、皮肤点刺法(SPT)阳性,都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与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李雷强调,要诊断食物过敏,病史描述和试验结果同等重要。患儿每次食物过敏的情况越详细,就越有利于医生把“嫌疑”指向目标食物,检查和诊断都更加有的放矢。

有些过敏会持续到成人

长期饮食回避需注意营养问题

“明确过敏原之后,孩子需要避食2周到6周,等症状消失后,再次引入这种食物。如果过敏反应再次出现,就证明是真过敏。”李雷说,明确过敏原后避开这种食物,可以指导合理避食,确保饮食安全,同时防止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李雷指出,在正确诊断食物过敏及确定过敏原的基础上,合理饮食回避是食物过敏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过度避食。母乳喂养中的婴儿,母亲需有针对性地避食婴儿过敏食物。而长期进行饮食回避的食物过敏患儿,需要进行营养咨询。在专科医师和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替代,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并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情况。

“有些食物过敏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会好转,但也有些患儿会出现过敏原发生变化的情况。”李雷提醒,在最小限度避食的原则上,也要同时避免进食交叉反应性食物,如对坚果过敏的不建议食用其他坚果,对牛奶过敏不建议进食其他哺乳动物奶。

因不同食物的自然进程不同,需定期评估食物过敏原的致敏状态。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牛奶、鸡蛋、大豆、小麦等过敏,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耐受,甚至完全耐受;但是,花生、坚果类、鱼和贝类过敏,往往会持续到成人。

李雷提醒,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宝宝出生后4到6个月开始添加固体食物,早于4个月或晚于6个月添加固体食物,不仅无预防食物过敏作用,反而有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而对于母乳、牛奶过敏的婴幼儿,只能先喂深度水解奶粉或者氨基酸奶粉。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母亲孕期、哺乳期及儿童自身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共生元等可以预防食物过敏,益生菌带来的净效益主要是预防湿疹。”李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