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乡4岁童不会说话 师忧发展迟缓转介就医

大千每月安排治疗师深入偏乡,为孩童进行早疗服务。(大千医院提供/巫静婷苗栗传真)

大千复健科透过早期的发展评估,帮助及时发现孩子症状并给予最佳的治疗。(大千医院提供/巫静婷苗栗传真)

1到6岁孩子该会的语言表达。(大千医院提供/巫静婷苗栗传真)

苗栗县泰安乡象鼻村1名詹姓男童,4岁了还不会说话,只用比手画脚表达意思,沟通困难易情绪失控,去年10月经幼儿园转介大千医院复健科「儿童发展联合评估」,校方家长合作早疗,如今他在互动与言语上改善许多,从不会说话到渐渐能讲出完整句子,让詹母放心不少。

詹家有3兄弟,詹母表示,2名哥哥成长过程都很顺利,只有年仅4岁的詹小弟比较特别。詹童老师发现少与人互动、不太讲话,多是用手指东西,如果大人不懂,他就会生气、摔东西,因此借由大千医院每月深入山地偏乡服务的机会,转介个案评估、治疗。

复健科副总技师陈奕颖指出,因族群语言、资源差异,山地儿童在语言、认知迟缓比例略胜平地儿童,除了基因遗传、出生不顺利、父母酗酒抽烟、受虐等因素临床案例也有家庭支持力不足,家长忙于工作,孩子缺乏刺激导致发展迟缓。

陈奕颖表示,偏乡家长为了顾生计或认为「大只鸡晚啼」,常忽略儿童发展迟缓,有些家庭则因现实条件没有余力载着孩子到处求诊,严重会与社会脱节,孩子虽能够自理,却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最终增加家长晚年的照顾负担。

儿童发展迟缓并不罕见,复健科指出,每年平均有135人次接受早期疗育评估。陈奕颖说,依据詹童的案例,医院提供老师及校护治疗咨询,让他们融入教程建立早疗网络;每月安排2至3名治疗师为小朋友进行疗育课程;每季安排复健科医师评估。

家长配合在生活中引导对话进行亲子共读,詹小弟从一开始不说话、慢慢发展出叠字、到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整体进步许多,此外,在治疗师的协助下,他在拓展学习经验方面,主动性也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