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打了中产阶级一耳光:你所谓的品质生活,到底有多可笑

▲拼多多上月26日在美股那斯达克挂牌风光上市,隔日就被卷入销售侵权仿冒品的「山寨门」事件,股价大跌且官司缠身。(图/CFP)

拼多多为什么会大热?这是个假问题。真问题是:拼多多为什么会在中国大热?嘲讽、抱怨和全网黑,都无济于事。对于低端供应炼和低消费人群的存在,我们不能简单地嗤之以鼻。

在拼多多主流客群里,固然有一部分真正的「穷人」,但从数据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在享受「自以为占便宜」的畅快感。这是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书单以提供知识和智识为己任,面对拼多多悖论,我们愿意与你一起思考:拼多多为什么能崛起?拼多多产品有什么过人之处?拼多多会被主流社会淘汰吗?

▲中国农贸市场监视器画面。(图/翻摄自新浪网)

一、 你以为拼多多是线上农贸市场?

有人说,拼多多就是过去的农村农贸市场上了网而已。言语间,充斥着对农贸市场的鄙视。

其实,许多人用过拼多多,但恐怕真没有逛过农贸市场吧。我想说,这可能是农村农贸市场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农贸市场,在我们老家叫「圩」,去农贸市场,叫「赶圩」。得承认,圩上商品,比如铁锅、瓷碗、棕刷竹凳,包括猪肉、牛肉、羊肉、豆浆、油条、豆腐脑等等,统统都是没有品牌的。

但是,你要说它们全都是低价劣质商品,那就不对了。圩上的商品,没有牌品,但有人品。比如猪肉,我妈就知道,猪肉冯铺子上的猪肉质量好,也不缺斤少两,贵是贵点,但放心;再比如铁锅,我爸知道,铁匠李家的锅最好,耐用轻巧,贵个五六块,无所谓的。

在这样的市场中,熟人网络,是商品质量保证的基础。可是,这一切,在拼多多上面是没有的。

在这里,买东西,具体是谁家的,没人关心,主要看价格是否低廉。朋友之间通过链接一起砍价,也是短暂性的功利合作,不会形成口碑效应

拼多多注册一个商舖,实在太简单。实际上,就算某个商品下面劣评成堆,但因为价格极低,还是有些人愿意下单。万一买到好东西呢?那就是赚到了。就算运气不好没买到好东西,损失也不大嘛。

总之,别把拼多多比喻成网上农贸市场了,它没有熟人网络打底,以低价吸引顾客,是以冒牌、山寨品牌著称的混乱的虚拟市场,比农贸市场乱多了。

二、拼多多悖论,既熟悉又陌生

当然,也不能太美化农村的农贸市场。这些年,圩上也开始能买到各种有牌子的商品,衣服鞋帽、家电摩托,奶粉玩具尿不湿,应有尽有。这些玩意,都有牌子,但说实话,杂牌、山寨居多,农村人分不清,也确实很少人关心。

有一个奇怪的现像是,有些杂牌商品,有时候比同类的正牌商品还贵。这是因为,农村人在圩上购物,还是跟过去的习惯一样,全靠自己面对面的手感、观感,全靠长久消费形成的口碑。在这样的习惯中,有些杂牌可能被认为比正牌、比那些广告打得满世界都是的品牌要「好用」、「耐用」、「实惠」。如此,杂牌比正牌贵,也就不奇怪了。

品牌的作用,是降低人们选择商品的成本,大品牌往往意味着质量有保证。品牌的功效,对于一个全是陌生人的世界,相当有必要。但是,如果市场中全是熟人,品牌的功效就会大大降低,变得模糊化

拼多多,得益于社交网络病毒式传播,但它糟糕也糟糕在这里,即在庞大的虚拟网络里,它没法形成面对面的熟人网络。而传统的让陌生人建立信任的系统,比如品牌标识、匿名的商品评论、商舖实名认证等等,又被它有意无意的松散管理,给冲得一干二净。

三、消费升级降级,总有一个判断不靠谱

正是因为充满悖论,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尤其是成功上市,才更让人惊讶。人们找了一个词来解释它的崛起,叫「消费降级」,意思是,有人没钱了,买不起好东西,所以就买点低价格、低品质的东西凑合用。

有一组数据传播很广,以证明这种解释的准确:「80%中国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3000元;中国祇有2800万人达到3500元个税缴纳标准,占总人口不到2%;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国人,不到6%。」

我不清楚这些数据是否精确。但有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提醒下。

2015年,拼多多正式成立那一年,也正是「消费升级」这个词被讨论得最热闹的时期。「消费升级」,顾名思义,就是和「消费降级」相反的趋势—有钱了,人们开始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对商品的质量功能也提出了更高更细腻的要求。

为了说明「消费升级」确实已成主流趋势,当时人们可没有列举中国还有多少穷人,而是列举了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么庞大。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冠绝全球。

我没记错的话,当年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中产阶层去日本马桶盖,觉得那就是中国人「消费升级」的体现。当人们用「消费降级」来解释拼多多崛起时,也恰恰是人们热衷于用「消费升级」来形容中国的时期。

这相当奇怪。由此可见,「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可能在同一时期内并行不悖。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无论是升级还是降级,都能支撑出一个庞大的市场。

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有一个是错误判断。而我更倾向于认为,「消费降级」假不了,「消费升级」却不靠谱。

▲2015年曾有陆客涌入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热潮,图为当时民众受访。(图/翻摄自中国网路电视台)

四、「凡勃伦效应」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5年那场去日本买马桶盖的风潮吧。日本的马桶盖就是好,能抗菌、可冲洗,座圈还能加热,最大的好处是适合在任何款式的马桶上安装。这样的马桶盖不便宜,但是,每天都卖断货。原因当然是中国人不可阻遏的「消费升级」洪流,早已经溢出了国界,冲到了日本的免税店里。

吴晓波说:「这一类型消费者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说得很有道理,我差点就相信了。这波热潮当时很欢腾,唯独有个小小的插曲像给这波热潮泼了点冷水。

在人们高唱「消费升级」的赞歌时,许多人证明,包括一些马桶盖的制造商都亲自出来证明,日本那样的马桶盖在中国多得是,那些白领不辞辛劳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可能就是广东或浙江的小工厂生产的。

这就有点尴尬了。我相信,确实有许多中产阶层,试图在追求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他们对于商品的好坏,是否有足够细腻的体验,是要打个问号的。从他们不知道自己买回来的马桶盖到底产自哪里这点来看,他们判断商品的好坏,也仅仅是依据价格的高低或是否国产,而不是依靠自己使用商品的真实体验。

这叫「消费升级」吗?我很难相信。

「消费升级」基于中产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如果根本分不清商品体验的好坏,自然也就分不清自己的生活品质是否得到了提升。仅仅是因为价格高,或者是产自国外,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这显然是虚假的「消费升级」」。

这更像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是假装「消费升级」,是消费给别人看的。这位制度经济学鼻祖还提出了著名的「凡勃伦效应」—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这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对照着那些不远千里、耗时耗力从远方购买日常用品的行为来看,这正是中产阶层不注重购物体验、不珍惜购物时间成本的表现,是「消费降级」,不是「消费升级」。

去年,有一篇名为《炫耀性消费已经结束了,现在都是无形消费》的文章刷爆了美国的网路。这篇文章说,现在真正的富人早就不在「炫耀性消费」上争奇斗艳了,而是在医疗、教育等无形消费中投入更多。

现在的富人在日常消费中都显得相当简朴,比尔盖茨常年穿得跟百货公司的理货员一样,而李嘉诚则数年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戴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

浪费时间在一些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提高了生活品质上的消费,就跟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所说的假贵族一样,为了表现自己有钱,而刻意雇佣一些没什么实际作用的仆人。不计较时间成本的浪费性消费,与那些专注于医疗和教育的无形消费,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富人恒富、穷人恒穷、阶层固化的原因。

▲近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长,有钱,却称不上不富裕。(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五、有钱但并不富裕的中产

使用拼多多的消费者,很多人以为,多是过去在农贸市场里购物的农民,或是那个我们不了解的「五环外的世界」。

但事实上,我了解的拼多多的用户,很多是有钱但并不富裕的中产。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五环内,但背负着巨额的房租、房贷压力,孩子要上学,朋友要应酬,家里双亲又缺养老金。

北京为例,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北京的月均薪酬刚刚超过1万元。但在北京,一般的工薪阶层,往往背负着5、6000乃至上万元的房贷,如果有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还得支出至少3000元以上的园费,中心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更是高达每月5000多元。所以,光是硬性支出,往往就占了夫妻收入的一大半,有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存款,勉强维持生活而已。

有统计显示,拼多多的用户中,许多都是女性,10个里面占了7个,而且多是25至35岁的年轻人。(其中也不乏一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实际上非常穷的人,有人称他们为「隐形贫困人口」,文末有一段视频,你可以看看自己属不属于「隐形贫困人口」。)

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五环内的中产已婚女性呢?我看并不少吧。拼多多适合「价格敏感度高」的人群,这点没问题。但拼多多的使用人群,我觉得可能更适合用「品牌敏感度低」来形容,这部分人包括那些追求价格低廉的低收入群体,同时也包括那些对品牌假装有感但实际无感的中产群体。

现实中,许多中产阶层其实都延续了农村里的圩镇购物习惯,讲究实惠,对品牌没有太高要求。这也是拼多多各种杂牌、冒牌、山寨品牌充斥其中,却能在城里乡下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牛排在拼多多上也能以低价购得。图为示意。(图/记者华少甫摄)

六、「女孩」的心思你不懂

在一个号称中产聚集的知识论坛,我看到过一个女孩使用拼多多的经历。女孩自称属于刚从贫下中农解放到小康家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产吧。她从来没吃过牛排,也不清楚牛排的市场价格。

有一天,朋友发来拼多多链接,邀她一起拼牛排。价格是70元8片腌制好的,并送酱料包。女孩原来就听说过拼多多的「美名」,对这款App始终保持警惕。但这一次,她决定和朋友一起拼。牛排乘着快递,很快就到家了。老公下厨,煎好。吃完了,她觉得,挺好吃的。她马上对这种食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到百度等地方搜索相关信息。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她发现,最好的牛排都是进口的,而且价格都不便宜。已经腌制好的,100块钱以下多片装的,可以肯定是拼接牛排,肉是重组肉,腌料更是不知道是啥了。她说,一阵恶心之后,她决定再也不受低价拼接牛排的诱惑。

我不清楚这个女孩是不是拼多多典型的用户。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她初尝牛排的经历。细心如你,或许也发现了,女孩的这次购物体验,从下单到快递送货,一直到牛排入口下肚,都算是愉快的。她吃牛排的感受很清楚,「挺好吃的」。但女孩最终又为何说「恶心」呢?而且还决定再也不受低价牛排的诱惑?

原因,就在于她百度了。没错,是百度之后,她发现自己买了便宜货,才让她感觉「恶心」。换句话说,是便宜让她恶心,而不是牛排的质量。

女孩的这个帖子获得了最高数量的点赞。可能,许多人都认同女孩的感受,但恕我邪恶,我真的不怀好意地笑了。

我想起2015年全民讨论去日本买中国产的马桶盖的盛况。那一年9月,拼多多成立,上线两周粉丝数就破了百万,上线4个月,付费用户就突破了1000万,单日成交突破1000万元。

我们表现出来的,和我们实际真实的情况,永远有一个马里亚纳海沟的距离。如今,拼多多上市了,成了造富神话。有些人骂它是假货天堂,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许多人还说,拼多多崛起是因为「五环外的世界」我们不懂。

但我想说的是,可能骂它的人中,有不少也曾经为它贡献过流量吧,其中就有许多自称五环内的中产,有钱却不富裕。别再假装你「消费升级」了,也别假装讨厌山寨品牌了,你只是怕「便宜」这事跟你沾上边而已。然而,一旦有人吆喝着,邀请你集体占点小便宜时,你还是会免不了偷偷占上一把的吧。

因为,拮据的生活,不允许你真的一直装下去。拼多多悖论映照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于,拼多多让许多人看到了五环外别人的生活,也让别人看到了五环内苦逼的自己。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书单君。本文转载自书单君微信BookSelection,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