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主动跨界融合的步子应更大些

新能源汽车的1.0版本是电动化,现在这个阶段大体上过去了。接下来进入网联化、智能化阶段,传统车企在这方面不是强项,需要与其他行业跨界合作。”这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理事长陈清泰在不久前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的建议。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出行难已经成为难以治愈的“大城市病”。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重的问题,成为从政府高层到普通百姓无不关心的国计民生大事。未来城市的出行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交通工具和手段。比如,高铁动车满足城市间的大跨度出行需求;城际动车满足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出行需求;地铁城轨和BRT满足市内大容量公众交通的出行需求;新能源公交车满足市内短距离公众交通出行需求;共享微型电动车、共享单车满足社区最后1公里的出行需求。

在满足市内公众交通需求方面,据笔者所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推出了“智轨ART”,这是一款基于虚拟轨道的大运量客运产品,可以实现自主导向轨迹跟随、全电驱动、智能驾驶,旨在取代现有BRT城市快速公交车,目前国内已有两条线路投入运营。“智轨ART”引智于高铁技术,与BRT快速公交车技术相融合,更适合城市大容量、低成本、快速、配置灵活、无污染的交通需求。由此可见,引进、借鉴、移植、吸收、融合汽车行业外已有成熟技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而且具有时间短、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

跳出圈外看汽车,“智轨ART”这类新型交通工具可能只有中车这样干铁路的企业才能做出来。同样的道理,飞行汽车也是干飞机的人首先想到的。而起源于英国赛艇运动的水上巴士,也是一些水系发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出圈外看汽车可以发现,对于熟悉发动机、变速器车身底盘四大总成以及冲压、装焊、喷漆总装四大工艺的汽车行业、企业而言,现在大举进入这个行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绿色化的技术和产品,不少是来自圈外的、陌生的。

跳出圈外看汽车,智能汽车的产业链也几乎是全新的,大大超出了传统燃油车产业链覆盖的范围。短短数年间,汽车已经由“四个轮子驮着一个沙发”的典型机械产品,扩展为“四个轮子驮着一堆电器”的电子产品;由简单的移动机械变为复杂的“超级移动智能终端”,信息化、网联化、智能化、大数据、系统软件等高新技术,正取代传统技术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焦点。更残酷的是,谁跟不上这种变化,谁就将被边缘化、被淘汰。近来几起传统汽车企业破产重组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近些年来,汽车行业、企业在人才引进、技术吸收、合资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力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面对如此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单独一家车企很难把这些技术全部拿下。特斯拉为什么能异军突起?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为什么能在某一领域后来居上?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他们来自于圈外,用圈外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打法,改造了传统汽车的发展轨迹。

以中车为例,把动车研发过程中积累的芯片、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系统集成无人驾驶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转移至新能源客车,并且把高铁的内饰舒适度和宜人感向新能源客车转移。从这一点上看,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做得好坏与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和企业成败的关键。

陈清泰指出,如今,汽车的“属性”和“定义”已经改变,汽车革命并不是在孤立进行。与其并行的是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必须双线作战:一条战线是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基础设施;另一条战线是网联化、智能化,最终实现无人驾驶。只有两条战线并进,才能站稳脚跟。汽车企业最重要的是整体技术集成,很多技术要素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创新而获得。

因此,汽车企业应该把合作的手伸出去,互联网、IT、AI企业要把手插进来,双方携手重构汽车产业链,共同构建智能汽车的产业生态。       沈承鹏 《 中国汽车报 》(2021-01-1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