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忧郁症渐增 医师分析1原因「不要叫他们草莓族」

今年9月美国最新研究指出,12到25岁忧郁症患者虽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疗者却没有相对增加。(示意图/季志翔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忧郁症及焦虑症罹患人数比例上升,最新研究指出,美国12到25岁忧郁症患者虽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疗者却没有相对增加,国内也观察到校园内有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愈来愈多。医师提醒,与其称青少年是「草莓族」,不如正视他们在快速变动的时代下受到的巨大影响,老师及家长都应保持高度警觉,及时帮助他们寻求专业协助。

今年9月发布于《美国预防医学期刊》的研究,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城市大学学者进行,分析2015年至2020年的全国药物使用与健康调查资料库,研究对象为27万多12岁以上的美国人民。结果发现,在2020年有9.2%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重度忧郁症,在18到25岁年轻人较常见,其次为12到17岁青少年,盛行率分别为17.2%和16.9%,且增加比例也最快,但多数患有忧郁症的青少年既没有求助专业,也没有接受治疗。

卫福部桃园疗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陈质采说明,全世界已发表的青少年忧郁症盛行率均有微幅增加;在台湾,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青少年的自杀率,不同于与其他年龄族群,这几年来不减反增,临床现场也发现,校园内有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愈来愈多。

陈质采提醒,与其说青少年挫折耐受力差、称他们为「草莓族」,倒不如正视在这变动的生活型态及新科技带来的困扰下,青少年其实是最容易受影响的族群;建议师长应保持高度警觉性,留意孩子的身心状况,如出现像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失眠或出现自我伤害的意念等,需立即寻求专业的协助。

根据董氏基金会历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最常让台湾青少年感到压力的前三名,依序为课业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际问题;进一步发现,忧郁情绪症状愈严重者,求助比例愈低。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青少年的忧郁常常被误以为是叛逆,家长需学习如何辨识;忧郁症孩子可能会伴随一些症状,如胃口不好、凡事提不起劲、失眠、不想出门、增加许多负面思考等,而单纯经历叛逆时期的青少年,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比较如常。

叶雅馨建议,家长要跳脱框架,不只一味当指导或要求者,孩子需要的是倾听、同理他的不知所措、分享他的各种情绪,而不是一直给建议,应试着成为孩子的朋友角色;当察觉到忧郁症状,应积极陪孩子面对与解决,求助及就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