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4亿人吃饱吃好,要靠哪些黑科技

中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土地却只占世界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12.7%,但创造了人均粮食产量483.5公斤、蔬果产能世界第一的惊人成绩,堪称奇迹。

也就是说,中国的粮食供应,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也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如今,中国人不仅吃得好、吃得饱,还同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怎样实现的?什么样的「黑科技」,在助力中国农业生产向未来迈进?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观看)

中国土地辽阔,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能成为耕地,并且耕地的质量也参差不齐。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的剖面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指标,把全国当时的20.23亿亩耕地划分成了十个等级。

其中,一至三等,是水平最高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1%。

而被评价为「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的七至十等耕地,也占到了总面积的22%左右。

农业从来依赖土地条件等一系列自然因素,更像是「靠天吃饭」;而现代农业中诞生了各种灌溉、自动化技术,从而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尽可能减少了土地、气候和人工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面临着天然耕地不足的核心问题。2022 年,中国拥有19.19亿亩耕地,以及1.84亿亩果园,3.28亿亩蔬菜地,如何在有限的面积上,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一种有效的答案,是设施管道栽培。我们不能「创造」耕地,但可以节约耕地,让植物在管路当中生长,让同样的土地上更稳定地产出更多的粮食瓜果。

这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栽培槽可以纵向排列在架子上,比如这种A字形栽培架,每个架子上可以排列5-7排栽培槽。根据不同的栽培架,还能实现圆柱体、多面体、幕墙式多种排列方法。

这种栽培模式的优势在空间上是显著的,可以在同等面积下增加30%左右的植株数量,只要气候适宜,阳光充足,就可以不受土地的限制,种植多种植物。

除了增加种植面积,设施无土栽培管道还能解决植物的土壤种植连作障碍。

以番茄为例,中国是世界上番茄产量最高的国家,传统的番茄往往需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但这会造成「连作障碍」:生育不良、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并且从整地、育苗到采摘都需要工人弯腰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

而在立体栽培的温室里,番茄被「种」在一条条直径约20cm的PVC栽培槽内。槽内是以草炭、珍珠岩、河沙、稻壳等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

营养液则置于栽培架下方,通过进压力泵和进液管道供给植株;栽培槽下方利用过滤膜,通过系统设备控制水肥的循环和浓度。

设施无土栽培的关键,是管道系统。

在没有真实土壤的状况下,它们既要模拟作物生长必备的环境,又要利用复杂管线编织出的网络,完成灌溉、施肥、打药等等复杂的功能。

这对管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联塑的PVC-U栽培槽,作为作物生长的载体,它采用优质的无铅化PVC材料,有效保障栽培系统的卫生安全。一体成型的隔水层设计可增加根系透气性,减少作物根部积水腐烂,能够提高种植产能。

并且,管壁内外非常光滑,很容易清洁,能有效防止有机物残留、长藻等现象。

灌溉和养料、打药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是 PVC-U打药管还是PE输水管,它们也都达到了严苛的耐腐蚀、光滑等标准。耐腐蚀,意味着可以承受多种种植条件,光滑,则保证通道顺畅,不易积累异物。

和土壤密切接触的PVC-U管还采用了无铅化材料,避免铅释放污染土壤、水体、种植基质及生态环境,破坏农作物质量。

联塑定制了不同规格的农业管道系统产品,能够实现更多的栽培结构可能性。

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接近水源、雨水充足,比如苹果,长在树上,必须种在土地里,并不适用于温室中的立体栽培,最大的难点是灌溉。联塑设计的灌溉管线,就能完美解决。

光滑的输水管道可以减轻灌溉过程中的水流阻力,降低能耗。优秀的柔韧性和简易的连接方式,使这些管线可以适应多种结构的种植。

可以说,这些集合了栽培、灌溉、打药等种植全环节功能的农业管道系统,正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农业生产的未来。

一条条管道带来的,不只是技术上的重要革新,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坚实的一步。

制作人员

剪辑:老北京万家乐 6

视觉:B

动效:老北京万家乐 6

文稿:小太阳

配音:力力

策划:于又又

参考文献:

[1]邢文鑫, 赵永志, 曲明山, 王崇旺, 郭宁, & 廖洪等. (2011). 草莓立体栽培概况. 河北农业科学, 15(7), 4.

[2]周志杰, 刘斯超, 李兵, 郑鹏婧, 程群科, & 房连合. (2018). 草莓基质立体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18), 4.

[3]任如冰, 刘鲁江, 陈小文, 魏平, & 张海珍. (2020). 立体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通讯(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