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三关税 港澳身肩「引擎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占广东85个百份比以上,是世界第四大湾区。(图/CFP)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8日正式公布,在「一国两制」下建设三关税货币,创了全球先例,但也有人质疑此为「大陆同化香港」。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22日评论称,该纲要提到香港百余次、澳门近百次,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重视港澳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优势和作用,为港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据望海楼22日的报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百余次提到香港,近百次提到澳门,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港澳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优势和作用,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港澳同胞福祉,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所覆盖城市区域图。(图/翻摄《百度百科》网站)
报导指出,在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其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作为核心城市,香港和澳门被赋予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
报导称,香港要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澳门要继续致力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据报导,世界著名几大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其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社会制度、同一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与它们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差异比较大;具体来说,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难题。
▼珠海市与澳门相近。(图/CFP)
「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报导称,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制度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湾区内生产要素的高效便捷流通,有些问题难以用传统思维破解,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这种制度性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要把「一国两制」下港澳优势与广东优势结合起来,特别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报导指出,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比如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可以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这项政策从去年9月1日实施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里,已经有近10万香港居民、近2万澳门居民申领了居住证。
报导称,这意味着有10几万港澳居民在公积金、社保、教育、医疗、证照申办、求职就业等方面可以享受与大陆居民一样的权利和便利;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证件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将不断增加,「正在制定和完善的其他便利港澳同胞的措施也将会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