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中年男士衣着小考

老侯

那天,为了「中日台」三地「中年男性机场的穿着特色」,和几个网友们有过一番热烈讨论。

何以是「中年男性」?盖中年男性有点闲钱,也有能力在衣着上作投资,「中年男性」的衣着,多半是自身长年最感舒适的穿着方式,也反映了出身地域的集体风格。

又何以限定「在机场」?因为三地「中年男性」最常在亚洲的机场打照面,一比,就容易比出特色来。

先说日本人。一般对日本人的看法,多半是西装笔挺,打扮整齐。但一旦要出国,西装打扮反而少,休闲打扮居多。下半身休闲裤上半身休闲西装,两者大抵不同色系。但无论怎么搭配,上衣领子总要刻意翻上,看得出中年男人帅气定义与独特坚持。

稍稍「花俏」一点的,就是来个「制作人围法(プロデューサー巻き)」:把一件薄毛衣长袖胸前打个结,整个毛衣当围巾一般在肩上披着。这种打扮据说流行于廿多年前的传媒界,所以称「「制作人围法」,连同「衣领翻上」,都是同一个时代产物

「为何日本人对于衣领上翻或毛衣披肩这么热爱?」我问过一个日本朋友

被我这么一问,日本朋友似乎才第一次注意到这类的穿着是「日本特色」,自己也为之一怔,随即笑道:「这是当年泡沫经济时代的产物。你算算:当年曾经风风火火的年轻人,如今也步入中年。这类流行,与其说反映了当前的时尚,不妨说是反映了当年的流行。」

这话确实有理。人步入中年,穿着时尚不是第一顺位,心理舒适成了第一顺位,当年的流行成了如今最感舒适的穿着。穿了廿年的「流行」,日后恐怕也会一直穿下去吧。

再说台湾中年男人。首先要强调的是:对台湾中年男人的穿着品味上品头论足,是很不公平的。谁都知道,这些中年男性在学生时代有过长时期的「发禁」,人生最爱美的时期,却被严格限制穿着打扮,「品味」从何而来?如何培养?所以,台湾中年男性的打扮,不能就时尚面来评论,只能以功能面来衡量。

典型的台湾中年男性打扮:金边银边眼镜,休闲裤配Polo衫;或者西装裤配Polo衫,在机场见到这类中年男性,则台湾人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几乎到了百分之八十。如果腰间再配上手机或是锁匙,则台湾人的可能性更是上升到了百分之九十。到了冬天,则是「经国先生」的夹克,夹克里面,还是Polo衫。

「为何台湾人对Polo衫这么着迷?」我问过一位台商朋友。这位朋友思考了一下后,给我的答复是:「生意上需要。你想,和当地官员或生意伙伴,经常需要应酬打高尔夫,穿Polo衫应付这样的场合,不是方便多了吗?」

这话让我恍然大悟。这些「Polo衫大军」,不都是一群孜孜矻矻,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中小企业主?Polo衫方便应酬、腰间手机方便接电话、一大串钥匙方便开门开车开仓库,这种打扮在功能上面面俱到,目的全在养家活口做生意,对这些欧吉桑的穿着品味说三道四,确实不厚道

最后谈谈大陆中年人的穿着。西装是最大的特色,且到哪都穿、无时不穿。我在日本认识一个上海朋友,聊天时透露一件往事:有一年到香港,「生平第一次出大陆,到人家地上,不能让人把我们上海人给看扁了」他思量着,于是挑了一套自认为最体面的西装,在香港期间从头到尾都穿着。

那天周日,他照旧穿着西装到香港电器街闲晃,怎知一个店员迎上前来,劈头就用「国语」询问道:「有甚么我可以为您服务的吗?」

上海朋友心里犯滴咕道:「我穿得还不体面?怎么第一眼就认出我是内地来的,开口就用国语?」忍不住问了店员。店员笑道:「大陆客人都喜欢穿西装,假日也不例外呀!」

上海朋友说完,在座的朋友们笑成一堆,笑完之后,坐在一边的东北朋友苦笑道:「老实说,我刚来日本,也是到处穿西装....。」

连着两个大陆朋友「自首」,我无法再笑了。我开始想探究这当中的原因:「何以平日不见得穿西装的人,到了假日出游,反而西装不离身?」

对此,另一个大陆朋友提供了一个颇堪玩味答案:「唉,难得出游,谁不想体面一下?最主要的,出游还要照相哩。哪一个照相时不想打扮一番?」

这个答案几乎把我打醒。我想起了我台湾的父母亲、乃至祖辈们,他们留下来的生活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西装」或「旗袍」,照片的背景却又偏偏不是甚么正式宴会的场合。有一张,还是爸爸抱着我,与外祖父一家在阳明山公园出游时的合照,两个大男人都穿着西装打领带。只是,在我印象里,真正需要这两个男人以西装见人的场合,一生也不超过十次。

我们和对岸在穿着上,居然是沿着同样的轨迹发展下来的。「哪一个照相时不想打扮一番」,这种思维支配了大陆人的穿着,不也曾支配过我们自己?当年,台湾的生活再艰难,我们的父祖辈在人前也希望自己呈现的是最好的一面。老作家隐地先生提到,他父亲当年生意失败,一事无成时,穿起西装仍是人模人样,尽管他「只剩那一套西装」。其实,剩下的西装,就是剩下的尊严。

三地男人的穿着,反映的不仅仅是品味,更多的还是时代的刻印。

●作者老侯,硕毕,在日本谋生的台湾上班族。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