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化土地4年缩1980平方公里 中国推动全球最大生态工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杨树牧场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图/CFP)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据《新华社》报导,今年大陆确定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大陆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日前表示,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三个监测期逐渐缩减,缩减速度不断加快。

历时20多年、5次全国监测数据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报导,2000年以前,中国沙化土地呈扩展态势:第一个监测期(1994年之前)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第二个监测期(1995年-1999年)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

2000年以后,中国沙化土地呈缩减趋势。报导指出,第三个监测期(2000年-2004年)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第四个监测期(2005年-2009年)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第五个监测期(2010年-2014年)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张建龙表示,「防沙治沙成效在感受上也有明显体现」,以北京为例,自从2000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后,沙尘暴天气明显变少;在沙区,以前「沙上屋顶」、「沙进人退」、「沙埋农田」的现像也几乎没有了。

张建龙说,「三北防护林建设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贡献不可忽视」,三北工程整体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路线,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据报导,三北工程于1978年启动,建设期限长达73年,当时三北地区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有计划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的唯一措施。

张建龙同时认为,三北工程从启动之初就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但受限于当时思想认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造林水平等的限制,部分地区确实出现过大面积营造纯林、造林密度过大等问题,随着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我们逐步认识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中后期的三北工程建设在造林过程中,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以水定林

三北工程不仅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很可观。报导指出,中国到2015年,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而三北地区粮食单产由工程初期的每亩118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354公斤;经济林面积达667万公顷,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脱贫。

张建龙说道,「三北工程用最低的投资换来了最大的效益」,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根本好转,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生态良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报导指出,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荒漠化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在沙区,占总数约35%。

张建龙认为,「『治沙』和『治穷』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区的「穷根」就铲除不了;如果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长久不了。

张建龙说,沙区是我国贫困重点地区,是精准扶贫的主阵地;而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据报导,在这些新路中,包括3个方面:一为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沙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扶贫,即是工程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项为启动实施沙区灌木林平茬加工项目扶贫。中国北方重点沙区有灌木林资源约3.3亿亩,其中极待平茬复壮的1000万亩,通过实施平茬项目并开展加工利用,可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精准扶贫。

第三方面是适度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培育沙区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张建龙表示,今后将突出4个优先:在防沙治沙与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划布局上,优先考虑将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规划范围;在防沙治沙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沙化、石漠化治理措施上,优先采取有经济收益的治理模式。在荒漠化和石漠化防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上,优先向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

▼中国大陆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