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海救难 陆造两栖奇机
7月26日,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青岛海面滑行。 (新华社)
7月26日,大陆国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进行海上首飞。(新华社)
7月26日,大陆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兼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青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这是AG600飞机继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之后实现的第三次首飞,为下一步飞机进行海上试飞科目训练及验证飞机相关性能奠定了基础。
AG600的海上首飞也牵动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的心,南航84级校友黄领才担任AG600总设计师,从立项、研制、总装下线到成功首飞,AG600仅用了数年时间,如今已成国之重器。成功首飞的背后,还凝聚着众多南航科研人员的汗水,很多像黄领才一样的南航师生、校友也参与了研制工作,为AG600飞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援。
26日9:28,AG600飞机从山东日照山字河机场滑行起飞。经过约28分钟飞行,抵达青岛附近海域上空。AG600逐步降低高度,平稳入海。10:14入水,10:18海上起飞。
在完成了回转、调整方向、加速、机头昂起等一系列动作后,AG600又如一条巨龙,再次迎浪腾空,直插云霄,圆满完成海上起飞。
在完成既定试飞科目后,AG600飞机顺利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机场,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飞行试验任务,型号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大陆「大飞机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AG600与运-20、C919合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AG600的研制对大陆民航机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是一艘能飞起来的船,也是一架能游泳的飞机。」中国航空工业通用飞机华南公司总工程师、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经常这样介绍他的「宝贝」。
在AG600研制的数年间,黄领才每周工作7天是常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事,晚上都是10点后才回家,他几乎把自己扎根在工厂。经过无数个「5+2」、「白加黑」,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从立项、研制、总装下线到成功首飞,AG600仅用了几年时间,如今已成国之重器。
黄领才的航空梦想在少年时就已经种下。2019年,他曾接受扬子晚报《锐读周刊》采访,回忆了年少时走上飞机设计道路的故事:「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地处完达山北麓叫『农林』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前面是一望无尽的原始森林。在我8岁那年的夏天,森林里燃起了一场大火,风挟着火直奔山村而来,幸亏大火随着风向变化改变了路线,我们村这才得以幸免。」当时,用于侦查巡防的飞机吸引了黄领才好奇的目光,萌生了长大以后造飞机的愿望,「后来我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4个航空院校,填报的专业全是飞机设计。」
1984年,黄领才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南航前身)飞机系直升机专业。虽毕业已近30年,但黄领才在南航期间的辅导员、航空学院夏品奇教授对他在校期间的表现仍是赞不绝口。
「鲲龙」AG600的设计要求挑战难度极大,对于大陆国内的飞机设计师来说是「零的突破」。作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一,「鲲龙」AG600有着相当惊人的头衔:它是大陆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灭火兼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
设计「鲲龙」AG600至少需要800人到1000人的研制团队,但当时设计师团队不到200人,有经验的设计人员仅有40多名,其中不少人面临退休。通过借调、返聘、招聘,组建起一支数百人的团队来,平均年龄当时不到28岁。
年轻的团队靠着「特别能吃苦」的意志力,创下了多个奇迹:AG600研制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了大型特种飞机的尝试与突破。
在团队里,黄领才有一个出了名的「715」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超15个小时,有时候连续一周每天都要工作20个小时,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办公室、飞机总装生产线、出差,几乎成了黄领才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