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缓解台海军事对峙的关键

旺报社评

赖清德总统出席「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台北峰会,获赠一幅台湾地图。这张地图以中华民国防空识别区为边界,并清晰标注出海峡中线,IPAC会员签名集中在中线东侧,象征与会人士挺台之心,也反映出西方世界以捍卫自由民主之名,推动台海「要塞化」的用意。

卷入大国战略较量

两岸和平现状虽仍维持,但定时炸弹指针并未停下,不仅两岸军事对峙,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博弈亦以台海为前线。中共军机扰台已常态化,单日架次最多103架次,最近距离淡水37浬、鹅銮鼻33浬。美军与印太、北约盟友军舰穿越台海亦常态化,美军机在西南空域活动日益频繁,频率接近在大陆南方空域的侦察。

台海实质进入「准战争状态」,即尚未发生战争,但各方都在为战争做准备。大陆在台海军事活动可划分为三层次:一是宣示性质,如台美政治互动出现突破,或台方言论刺激北京时,会针对性升高军事存在度和压迫感;二是演训性质,东部战区本就以对台动武为训练科目,随着军力发展,自然加强台海封锁、反介入等训练;三是战略竞争性质,针对美中区域性乃至全球战略竞争需要,这一部分台湾身不由己。

例如,美军与欧洲、北美、澳洲盟友联合穿越台海,并以「航行自由」为名宣示行动正当性,大陆即与俄罗斯海空军组队,穿越宫古、白令海峡,进入美日防空识别区,同样理直气壮表示拥有自由航行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海已经深度卷入大国战略较量,中共军机扰台,「扰」的对象未必一定是台湾,而扰台强度除了天候因素相关外,更多是对美斗争的考量。

赖清德520就职演说、IPAC会议致辞,先后两次确认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军事地位,而所谓「岛链」概念,恰恰与民进党念兹在兹的「台湾主体性」背道而驰。「岛链」是以美国为中心、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概念,若以台湾为中心(或主体),不应自动代入「岛链」角色,而应视自己为东方与西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板块交汇,以此定位自身对世界和平的正面角色。

民进党对中共军机扰台,一概以「侵门踏户」打悲情牌、恐慌牌,想到的是如何操作台海紧张情势增加选票和政治利益,并顺势打击在野党,这套操作玩久了,反而变成「狼来了」。如果说两三年前,共机扰台「创纪录」新闻,还多少能触动台湾民众的敏感神经,如今早已见怪不怪。换言之,民进党口中那些意图麻痹人民心防的「第五纵队」,其实指的是自己。

喊狼来了见怪不怪

当然,美中关系治丝益棼,拆除台海定时炸弹并不容易,因为牵扯的因素与当事方太多,由不得台湾做主。但是,台海军事对抗的根源是美中台三方对「两岸可能有事」的战略判断:大陆认为民进党不承认一中,可能触发《反分裂法》动武条款,必须做好军事准备;美方认为大陆决心对台动武,必须强力吓阻;台方则认为面对中共对台武力威胁,只有全面倒向美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曾私下向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抱怨,美国意图怂恿北京对台动武,但他不会上当,消息传出后美方立即反驳。从这一段交锋来看,美中对彼此的台海战略认知都有误判。不过,随着近一年来美中高层对话恢复,双方充分交换了台海议题底线与认知,因而赖清德胜选、就职,美中并未爆发重大军事或外交摩擦。在美中台三边架构下,美中、美台之间具有一定互信与沟通,现在,缓解台海紧张的关键在两岸。

台湾仍维系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大陆未放弃和统路线、美国支持两岸和平解决分歧,「台湾不独、大陆不武、美国促和」的台海和平默契仍然存在。赖政府的两岸论述,已从「两国互不隶属」演化为「两区互不隶属」,若继续演化为「两岸是两区」就更接近「两岸是一国」的内涵,当可重建政治互信,也是台海「去要塞化」、台湾扮演中西文明汇融,而非第一岛链棋子角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