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要致富先修路 大陆力推新基建

旺报社评

大陆最新经济数据公布,第3季GDP成长3.9%,比市场预期略好,前3季成长可望达到3%,虽不如疫情前数据亮眼,但与其他大型经济体比较,仍然是不错的成绩,大陆计划经济体制如何在第4季进一步发挥作用,能有更好的表现,值得关注,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交通建设方面的表现。

102项交通计划超前推动

进入第4季,大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可谓开足马力,扩投资、稳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10月20日南北大通道--从内蒙到广西的「呼(和浩特)北(海)高速公路」山西朔神段竣工,年内可望通车运营,届时从山西神池县到朔州市车程将由1.5小时缩至30分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官方的规画,大陆将在2035年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前者指的是指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后者是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为实现这一蓝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必不可少。

尤其考虑到近期经济形势,大陆提出「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就包括「十四五」规画中102项国家级重大工程涉及交通的项目,也包括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联通工程等,其目的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包括呼北高速公路在内的一大批重大项目,都在密集赶工中:本月9日,深圳至广东江门高速铁路全线正式开工;10日辽宁本桓高速公路的摩天岭隧道出口左线开始进洞施工,未来通车后将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3小时交通半径快速交通网。

据陆媒统计,今年前8个月,大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2.34兆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6%。同时,各地对交通投资势头强劲,江苏省今年以来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40亿元;广东前9个月共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429亿元,比去年增长9.7%。

虽然同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但中共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交通强国」战略,与以往的「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有所不同。首先,从「强」字可以看出,当前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品质与效果。以大陆业已完成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早已四通八达,世界级的港口群、密集的空、海航线也已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大陆已经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交通大国,但仍有许多偏远乡村难以到达,大陆仍需要更多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导入互联网科技

「要致富、先修路」,继续建设交通,用意不仅在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更有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以交通基建为突破口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同时,交通运输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已触及大陆城乡基层的快递物流都在其范畴,也是大陆政府提升民生幸福感的重要领域。

交通也是创新技术集中应用的产业。近年来,大陆时常涌现「全球最长」「世界第一」的交通基建项目,一方面是工业发展更加成熟、技术更强,使大陆有能力创造诸多「第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如上面提到的深圳到江门的高铁,全线桥隧比达98%,其中珠江口隧道是大陆最深的海底隧道,更别提建在高原上的川藏铁路、公路等,这些都需要顶尖技术去攻克难关。

大陆交通运输部官员透露,大陆已组织70个试点单位,开展374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其中科技领域占比达到36%。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科研院所纷纷加入,尤其一大批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慧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像百度专注自动驾驶,腾讯提出「实时孪生+交通OS」的交通数位化升级方案等,将为大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创造契机。

大陆想实现年初设定的5.5%经济成长目标显然有困难,但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的局面下,世界仍期待第二大经济体能够提振信心,大陆推动交通建设的宏图,或将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