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以科技大基建推动经济再成长

旺报社评

大陆经济情势严峻,第1季GDP成长4.8%,虽较去年第4季略为反弹,但与全年5.5%目标仍有明显差距。面对强烈经济逆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与中央财经委员会上指示各级政府全力扩大内需,尤其要求推动针对能够精准对位、立即见效的基建,更是重中之重。疫情封控导致消费不振,透过政府投入基建带动民间投资,是刺激经济不二法门。

经济起飞的养分

政府投资一直是大陆稳增长的重要角色,但外界对北京这次重回「铁公基」老路,想要以扩大投资来弥补消费失速、支撑经济,并不是那么看好。主要原因在于大陆的投资边际效益,近年来一直处于递减状态。也就是说,额外增加一单位的投资,已不能制造同等规模的产出(或收益)。

根据大陆信评机构联合资信的研究,近30年大陆边际投资报酬率(GDP增量/投资增量),1990年代接近0.7,2000-2010年间为0.5,自2012年后最高不曾超过0.3。因而外界质疑,在投资效率低弱,各地充斥鬼城与蚊子馆当下,为何还要大力冲刺基建。

不过,他们忽略了,习近平口中的扩大基建,并非只是「铁公基」模式下的造桥铺路、盖房子,更多的是一些与新兴战略产业及科技自主有关的基础建设,如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及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基建」的铺设与建置。换句话说,现在大基建的投入,除了确保稳增长、托底经济的首要目标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并奠定未来的经济增长动能。

这样的成长模式,台湾也曾走过。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时期,台湾同样面临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疑虑。1973年台湾经济成长率12.83%,次年竟然骤降到2.67%,经济衰退风暴隐然成形。当时舆论对蒋经国仍执意推动十大建设多所批评与质疑,认为未彻底评估效益与风险下,就投入巨额经费同时实行多项重大建设,风险太大。

但事后证明,如果不是蒋经国高瞻远瞩,坚持做对的事,就没有后来的经济奇迹,更没有今日的高科技经济体成就。十大建设带给台湾的好处,不只是短期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更提供便利交通及运输管道,增加电力、塑化、钢铁原料自给并降低对外依赖,都是台湾产业得以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养分。

革命性产业升级

时任财政部长李国鼎在回忆录中描述,十大建设带给台湾的庞大效益,是「歪打正着」的结果,并非当初所预期。但这并非全然否定政府基建投资的重要性,反倒更加凸显政府在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作法,才能收获长期利益。习近平现时全力推动的大基建,就有同样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现阶段大基建可以发挥稳增长作用,但市场仍有部分声音质疑,如此庞大的基建规模,恐与全球净零碳排(或称碳中和)趋势相违背。也就是说,在全力冲刺基建的过程中,可能会大量耗用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利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去年限电危机,逼使北京同意增建多座燃煤电厂,且近期又将进口煤炭关税从原本3%-6%直接降为零,都让这样的疑虑升高。

不过,若细看习近平提出的大基建内容,大致已把净零碳排的精神融入。譬如,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目的就是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速节能减碳。除此之外,作为这次大基建重要骨干的5G宽频网路、大数据中心及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建,基本上也是为了产业及能源转型预做准备。这都意味着,大基建与净零碳排目标,并非完全背离,而是有着共同方向。

看待大陆新一轮大基建,需有正确的认知。台湾十大建设说明庞大的基础建设,除了可在短期发挥稳增长作用外,将为大陆革命性的改变带来机会与希望。无论是在产业升级或能源转型方面,都是如此。

在数十年来最严重通膨与疫情和战争等因素干扰下,全球经济徘徊于十字路口,但大陆方向已定,并开始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