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晋川:十四五是中国跻身高收入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

作者|史晋川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本站研究局专栏作家

史晋川

新冠疫情使世界经济周期逆转回衰退-萧条阶段

首先,必须对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我在上半年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周期性的变化已经从衰退期开始走向复苏期,即经过震荡中缓慢复苏进入到平稳复苏。但是疫情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周期性的阶段变化发生逆转,世界经济将重回衰退-萧条阶段。

因此,在“十四五”的前期,世界经济环境就不太可能按原来的世界经济周期变化从震荡中的缓慢复苏走向平稳复苏,而是要重返从衰退-萧条到在震荡中的缓慢复苏的阶段。

经过“十四五”,到2035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在“十四五”以及未来的10-15年,全球的经济重心将定会发生变化,发达经济体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课题组根据IFS(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的测算,到2035年全球的前五大经济体排序应该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即到2035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会继续上升。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中国、印度、日本分别排在一、三、四,即亚洲国家在全世界中经济规模的比重会不断地上升且占据重要地位,这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在“十四五”期间,新的科学技术创新既为中国未来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同时中国也面临高技术转移受到限制和部分领域的高技术的“走出去”受到限制,即高技术的进出都会受到双重的限制和一些压力。此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向科技、投资、金融等领域不断延伸,整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相应的投资环境和规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国在处理对外经贸关系时,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怎么单纯去适应的问题,而是应该在坚持国际多边经贸体制原则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制定。

中国要从原来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遵守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构建者,要完成这个角色转变,对外的制度开放将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原来我们认为国内的很多制度同参与国际活动要遵守的许多制度是可以相对分开的。但现在看来,随着美国对中国贸易摩擦的升级已经蔓延到其它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们原有体制下的一些做法产生了质疑和担忧,影响了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必须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开放,最初是产品市场的开放、要素市场的开放,“十四五”期间将启动制度的开放。制度的开放将是更加全面的和更加基础的对外开放。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从国际环境来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有利的因素,也有更多严峻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中国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有望跻身高收入国家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传统的要素驱动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动力在消解,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中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正确理解“十四五”期间仍然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关键是如何去在更加严峻的发展环境下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这个准备做得比较充足、中应对比较好,就可以化危为机,使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仍然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可能会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如果把握好重大战略机遇期,通过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到2025年中国大概率将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10410美元,现在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标准是12750美元,简单一点就是13000美元。所以预计如果“十四五”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保持在5%到6%,到2025年达到或者超过1.3万美元,就跨过了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和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十四五”期间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及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的发展转换期

第二,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创新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驱动力量。

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研发投入R&D。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课题组测算,到2025年,中国研发投入水平可能会占GDP的2.6%甚至更高一点的程度。由于研发投入的增加,中国可能从原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主更多地转向原始创新,中国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初步跻身世界的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某些科学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中国也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创新策源地。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这三个地区,在中国开始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过程中,国际人才高地和创新策源地的建设步伐会明显地加快。这三个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及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也可能成为全球的创新策源地。

第三,中国在对外和对内的发展协调方面,发展战略会发生相应转变,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向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当中,中国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新的一些国际市场,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形成一个双循环的格局。二是在产业和技术方面的内外关系。中国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尖端技术领域努力占据新的制高点,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等方面要争取有更多的突破,从而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的产业链。

双循环的战略实施中,个人认为国内国外的市场处理,是通过宏观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的调节,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在产业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国内循环方面,肯定要下很大的力气。特别是在尖端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方面,中国在“十四五”可能还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的双循环。所以,必须尽可能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际的循环来带动国内的循环,来提升国内的整个产业、技术、价值链在双循环中的质量和水平。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驾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本站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本站研究局·国际版>>

过去120年全球表现最佳的澳洲市场 也扛不住了

为什么买不到口罩?科普:口罩是“高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