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公投法 民进党背叛民主(施正锋)
第19案「公投绑大选」案,正方代表人为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罗智强。(图/撷自直播画面)
政治学有关于选举时程安排的探讨,主要聚焦在总统选举与国会改选是否同步(concurrent)。分开举行是担心万一国会生态因为民心思变而造成朝小野大,总统接下来的施政寸步难行;同步选举则可以有母鸡带小鸡的作用,立法与行政一致的可能比较高。至于公投与选举是否同步,基本的考虑是为了提高票决的正当性,必须绑大选才能带动讨论、及投票率,省钱是顺便的外溢效应。
台湾在民主化的开头几乎年年有层级不同的选举,对于老百姓来说,未尝不是小额财富重分配(买票)。就民主转型的脉络来看,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其实是着眼分摊风险,免得旧政权一役垮台。等到废国大、及立委与总统任期调整一致,减少选举年的契机水到渠成,模仿美国两年一次全国性选举,划分为中央跟地方选举,公投可绑大选顺理成章。
在《公民投票法》推动的过程,朝野政党对于时程安排并没有多大歧见,差别在半年或年内、绑立委或其他选举,最后通过的版本是半年内「得与」全国性选举同日举行。到了2003年修法改为「应与」,明文规定公投须绑大选;当时在野党或许未看出陈水扁的司马昭之心,在2004年为了连任催票提出防御性公投是,胜之不武。在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蓝营推出多项公投案,民进党政府低调以对,却有七个公投案过关,怪罪选务复杂拖累。
蔡英文政府在2019年挟国会优势修法,强行将公投与大选脱钩。从修法到现在,民进党的依据是一篇当年博士生写的论文。这篇原本是中规中矩的描述性初探,检视的对象是15个欧洲民主国家(不含瑞士)在1940~2007年间的公投,关键在摘要「公民投票与全国性大选『同时选举』的案例并不常見」。可惜作者缺乏好奇心,未能细究「为何不同步」,既不见林、又不见树。
作者探究的是这些国家的公投是否绑总统或国会大选,由于排除欧洲议会、区域、或地方选举,把观察的公投由116降为19,结论是只有丹麦有一次是绑在一起。问题是不管是内阁制、或双首长制(法国),国会解散后的改选未必来得及配合公投;此外,由于无视非大选年的97个公投是否绑其他选举,难免被扩大解释为普世现象。
事实上,瑞士在同一时期有410项公投,他们担心各邦繁复的政党比例计票会拖累公投,所以贴心另外提供1年4次公投日;或许囿于时间精力,学者忽略重要特例、或离群值,更不用说还有美日纽澳。半桶师仔一知半解,媒体顺手拈来情有可原,学界侧翼以讹传讹相当可恶,政客信口开河害死大家。
当年主事的立委李俊俋学艺不精、阁揆苏贞昌是法律人,恣意撷取挪用,对于学术专业相当不尊重。媒体工作者只能上网搜寻相关书写、论文摘要,误解情有可原。至于研究生甘为鹰犬、为虎作伥,令人不齿。回首看来时路,制度修改宛如裁衣,「卡憨慢」(顸颟)未必「真实在」。
在2019修法之前,议者忧心未来公投恐难过关,紧急联络台独联盟、及台教会,答复是先帮蔡英文总统连任再说,当下公开宣布退出。故民进党创党秘书长、立委黄尔璇在1993年提出《公民投票法草案》,写着「配合近期将举行之公职人员选举办理之」,抚今追昔,痛心疾首民主进步党背叛民主。
(作者为东华大学民族事务暨发展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