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绿色转型 没白吃的午餐(吴珮瑛)

环境部今年起征碳费,产业为了缓解营运成本增加的压力,可能会将费用转嫁至终端消费者,恐带动「绿色通膨」。(图/freepik)

「绿色通膨」(greenflation)于2022出现在美国《大西洋月刊》标题后、开始引起广泛讨论;意指气候变迁的成本与代价,后扩充解释为因应气候变迁成本的增加,更普遍的说法是能源(绿色)转型或去碳化的代价。

进入绿色经济,更多绿色技术、使得原料及能源价格上涨。依世界能源总署规画至2050之净零路径,再生能源将由现有约10%提升至60%,增加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风力、电池,此类能源所需铁、铜、矽、银、锌、铝、锂等,世界银行预估未来数十年需求将增加30亿吨,因集中于少数国家如中国、刚果共和国、然无法在短中期供应,价格震荡不难预期,事实显示铝价格由2021至2022已翻倍。因此,决策者可重新审视核能角色,以舒缓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的波动,减缓绿色转型代价。

又政府以碳订价政策赋予碳排放外显价格,或透过管制使化石原料开采更困难,或严格限制铝冶炼投资、提升化石燃料生产隐藏成本。以碳订价政策相对成熟的欧盟排放交易每吨40美元及加拿大碳税每吨15-27美元,实证显示,短期1年对物价影响为0.42%,长期超过5年影响为负,表示在适当碳订价政策设计下,绿色通膨来自温室气体管制政策影响极其有限。此外,要达净零、预计至2030年全球能源资本投资将加倍,然目前尚有一半净零技术未商业化,此亦是绿色通膨原因之一。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之绿色通膨,一般认为将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关系紧绷。然面对绿色通膨、政府要控制物价常会面临两难,如控制物价上升,失业率则提升,如何在偏好效率的自由主义与倾向公平的社会主义间取舍?又任何国家拟定削减绿色通膨的方向、幅度、期程与影响,全球化下经常相互联动;如欧洲各国已投注相当资金支援电动车销售、制造、锂电池生产及上游加工供应链,美国《2022年通膨削减法案》通过后,成为欧洲企业转向的推力。

各国对全球化抵制之关税就是物价上涨成因之一,无须过度夸大绿色通膨。如「净零碳排等同适度通货膨胀」,对社会整体而言,表示绿色转型没有白吃的午餐。

自从「绿色通膨」这个词出现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引起大众对于气候变迁的成本与代价的讨论,台湾产官学界也愈来愈重视。对企业而言,环境社会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的ESG价值逐渐提升之际,企业价值将超越传统经济价值。

(作者为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