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长者在这超放松 直击长照2.0复制的「瑞智互助家庭」

▲失智长者在这超放松,直击长照2.0复制的「瑞智互助家庭」。(图/台湾智症协会提供,下同)

记者严云岑专题报导

失智就像一场永无止尽的丧礼,台湾失智症协会7年前在台北市民生社区打造「瑞智互助家庭」,透过怀旧家具与游戏间,打造让长者放松、家属喘息的空间,至今已帮助200多个家庭建立互助网,分享照顾经验与资源,甚至临终学习。成功模式被纳入长照2.0体系,也成了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借镜目标,其中新加坡更在当地成立2处据点,盼用最温暖的方式,面2对逐年猛烈的失智海啸

▼互助家庭有书画室,帮助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培养新兴趣

瑞智互助家庭 让失智症患者再度「回家」

台湾第一个症瑞智互助家庭,是由失智症协会秘书长汤丽玉一手打造,她谈到创立过程笑言「真的是误打误撞」。原来,失智症协会早期只开办瑞智学堂,家属觉得效果良好,想要天天上课,协会又加开了麻将班、烹饪班。2010年,因缘际会听闻陈水扁旧宅出租消息,协会便拟好互助家庭申请计划,最后顺利获选,从此,因课程结缘的失智症患者与家属们,有了第二个「家」。

瑞智互助家庭为公益性质,只针对使用者酌收水电费,每个月约300元。家属早上10点带长者来后,就开始准备午餐,午时长着与家属们围着长桌吃饭,人气一旺,长着的食欲也变好了,家属也不必再喂饭过程中孤军奋战,身心里皆获得解脱。

▼失智长者在棋室对弈。

走进瑞智互助家庭,迎面而来的是一处小花园,打开大门进入客厅红花拼布沙发与长桌跃然眼前,120坪大的室内空间被切割成数个部分,右侧钢琴室对面的墙上,贴了48组「家族成员照片,往后走更有麻将间、下棋间、书画室与卡拉OK室供使用,其中又以卡拉OK人气最高。小小房间挤满人潮老歌接连播放,有长者和着音乐大声合唱,也有人一曲跳过一曲,长着与家属脸上都带着欢欣的笑容。

今年63岁的徐碧莲女士照顾失智症先生过5年余,她提到,先生在罹病后脾气变差,经常摔东西、骂人,2014年经医院志工介绍来到睿智互助家庭后,情绪症状缓解许多,还发掘唱歌兴趣,「他以前就是安静的好好先生,我们家人都不知道他会唱歌,没想到他不仅会老歌,连日文歌都会唱。」

▼65岁的失智患者张荣德,来到互助家庭后展现出唱歌才华。(图/记者严云岑摄)

互助家庭「核心」理念:失智长者是其次,家属才是重点

虽然瑞智互助家庭的申请者病况不受轻、中、重度条件限制,但若需卧床坐轮椅者,就不得申请。为了让更多的长者都能接受服务,协会每3个月会重新「排班」,一组家庭一周最多使用3天,将人数控制在同一时间点不超过23组,并规定必须要有家属陪同,家属真的抽不开身者,才能视情况聘请看护代劳

被问到互助家庭与日照中心最大的区别为何?汤丽玉表示,主要就是在家属,「日照中心是上午送长者过去后,下午再行接回,过程不用陪同,也不知道照顾品质为何。互助家庭则需家属全程在场,除了让长者安心,也能透过家属之间的交流建立互助网,遇到事情时也能互相帮忙。」

汤丽玉表示,瑞智互助家庭推行多年,家属在沟通、聊天的过程中,也创造出许多附加价值,有些家属会建立群组,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互助网」,在长者走丢时帮忙寻找,也会在生病时共享资源。有些较晚加入的家属,看到有些长者重度离世的临终过程,也会有所准备,先与家人沟通,「毕竟失智症只会越来越退化,提早做好规划,也能省去后面的折磨」。

互助家庭社工师余亭桦则提到,家属送长辈来后,都会互相开心打招呼,并且对所需资源互通有无,「她们很厉害,每天行程都排得超满,而失智长者频繁遇到熟悉的人,对延缓病情也有帮助」。余亭桦更提到,虽然协会规定,外籍看护也能陪同前往,「但这样家属共享资源的目的就减弱了」,因此在排班时,也会在每日的外籍看护人数控制在一定数量。

▼墙上一组组照片,都是瑞智互助家庭的成员。

互助家庭的心灵鸡汤 「让我陪你们慢慢老去」

互助家庭的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10时到下午4时,申请者需经医师确诊为失智症,且家属必须上过照顾训练课程,才可在社工安排下进入照顾体系。互助家庭可以一顾多,家属与长者对小孩也很欢迎,但也曾发生过「拒收」事件。

汤丽玉表示,几年前曾有一名大学教授被太太带来互助家庭,虽然已为中度失智,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这里不是他该来的地方,最后只好请他另寻机构。而有一名50多岁的奶奶,原本生病后有暴力倾向,会对外劳又掐又打,还会大声骂人,来到互助家庭与同侪一起唱歌、打麻将后,情绪反而稳定许多,回到家后也继续唱老歌,不再对照顾者暴力相向。

▼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汤丽玉。(图/记者严云岑摄)

「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空间,让家失智长者慢慢老去。」汤丽玉说,在互助家庭成立7年来,有长者因肾衰竭走了,有人因功能退化,住到护理之家去了,但许多家属都会在长者完成人生旅途后回来致谢,感谢这个「家」让他们有喘息的空间,也让长者在最后的人生旅程过的放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