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没有台湾 就没有韩流
台湾不仅是韩流的发源地与推手,更是「韩流」一词的创造者,殆无疑义。(示意图/shutterstock)
二○一四年八月,一位韩国教授在台北演讲时,说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当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在政府报告中公开提到韩剧,他并质疑,为什么韩剧占领了中国?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为什么拍不出一出「来自星星的你」这样的连续剧?他搁下政经大事不谈,要大家讨论「来自星星的你」成功的原因。这故事很快传出,也传到韩国大使馆与韩国人圈子。
「来自星星的你」会引起中国高干的重视,韩国人都啧啧称奇。其实,在王岐山之前,包括胡锦涛、温家宝等人都是韩剧的粉丝,他们访韩时,都特别要求会见韩剧红星李英爱、张娜拉等。此外,江泽民时代的要员曾庆红、吴邦国也都表示过爱看韩剧。
对于王岐山的质疑,半年之后的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以「大长今」走红的李英爱接受香港《明报》专访时(注一)给了他答案:民主化缔造了韩流盛世!韩国从一九九八年开始的全面民主化,打破专制禁忌,释放的创造力让韩流横扫亚洲。
李英爱说,韩国在独裁专制时代,对影视节目审查严苛,女演员甚至不能穿着无袖露肩的衣衫演出,人民的表达自由和创作自由备受压抑。直到金大中政府废除电影审查制度,争议性与政治敏感的议题都能成为电影题材,文化创意迸发,终于有了今日的繁荣。
李英爱还提到,年轻时她都是看香港的电影,港星像刘德华、张国荣、钟楚红、周润发等都是她的偶像,他们的电影她都可以如数家珍。当年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对刚起步的韩国影响极大。但是她只是点到为止,她没有说到为什么今天香港人反过来看韩剧,为什么香港电影没落了?答案很简单,那就是香港回归之后,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被限缩了。
没错,「就是民主化缔造了韩流」。李英爱是唯一在香港讲出真话的韩国艺人,她的智慧与道德勇气,相信会让王岐山等中南海的韩剧迷高干们羞愧不已,他们难道不知道没有创作与表达的自由的话,就不会有优质的影视文化发展吗?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民主体制下生活的经验,所以他们是真的不懂。
韩国的民主化虽是一九九八年金大中执政才真正开始,不过韩流文化的起源,却是始自于台湾。
一九九四年台湾开放有线电视自由化(也就是俗称的「第四台就地合法化」),为韩流后来的发展铺路。
当时的第四台,指的是台视、中视、华视等老三台之外的有线电视台,大多为地方政治人物经营来固桩的违法播放,在无法可管的窘境之下,主管广电业务的新闻局索性就地合法而全面开放。但是,事前的配套规划付之阙如,以致于二十四小时的新闻频道不断衍生,对本国的影视文化也没有任何政策保护的设计,以致于韩流强烈袭台迄今。
过去老三台时代播放的外片大多为日剧,但是越买越贵,电视自由化之后,有线频道为了二十四小时运转的大量需求,开始搜罗新的片源,于是便宜又大碗的韩剧便趁势而入,台湾因而成为韩剧的第一个出口国。韩国片商跟台湾电视台签约后,带着合约到东南亚兜售,新加坡、马来西亚(当年新加坡电视台几乎都播台剧也跟着台湾选片)就跟着买,再卖到香港后就进入中国了。
南韩前驻台代表具良根都公开承认,台湾是韩流的发源地(2011.8.4.);他并说,二○一○年台湾一共播放一百六十二部韩片(但是当年韩国一部台片都没有进口)。不仅如此,连「韩流」这个术语,都是从台湾创造的,然后才传遍「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各国。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探讨日本女性疯迷韩流的专题报导中指出,「韩流」(Korean Wave)是一九九○年代中期由北京的新闻记者所创的,这根本是不明就里的错误论述。但是这个错误论述,却一再被学术界与媒体反复引用。
事实上,一九九○年代中期,中国尚未开始引进韩剧,「韩流」一词是源自于台湾报纸的影剧版。
在一九九五年韩剧开始进口台湾之后,台湾平面媒体开始以「韩流入侵」来揶揄与贬抑当时并非很看得起的韩国影视产品,取其与台湾北部人厌恶的湿冷「寒流」的同音字而传播开来。所以,台湾不仅是韩流的发源地与推手,更是「韩流」一词的创造者,殆无疑义。
以时间轴来区分韩流发展的样貌,通常「第一代韩流」指的是一九九五至二○○五的十年间,以韩剧与电影等影像内容产品为主,加上少量才刚起步的音乐作品,发展地区从台湾、日本、东南亚,再到中国。「第二代韩流」则是二○○六至二○一一,开始转型为K-Pop 的演唱团体与个别偶像明星为主,大幅超越了韩剧与电影,发展仍始自台湾,再到香港、东南亚、美洲与部分欧洲。从二○一二年迄今算是「第三代韩流」,以其他的韩国文化:包括美食、旅游、服饰、化妆品、整形美容等为主,开始全面扩散到世界各地。
以第二代韩流主力的K-Pop 为例,几乎所有演唱团体都以台湾做为海外公演的试金石。大型演唱经纪公司认为,只要台湾市场能够卖座,整个华人圈的市场就大有可为。所以,台湾成了韩国演唱团体进军大中国市场的跳板;许多第一次来台湾却闯不出票房的演唱团体,回韩国之后就立即泡沫化而解体。
除了台湾扮演了韩流的推手之外,韩国本身的国内因素也很重要。一九九七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韩国向国际货币基金寻求五百八十四亿美元的纾困,经济也由IMF接管。当时大财阀企业成为全民公敌,要求改善财阀的不健全财务结构的呼声不断。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SoHo 族的文创人才像剧作家、软体程式设计师等开始出头,成为不受财阀制约,能靠自力起家的新贵。
当然金大中上任后,全面民主化的因素也功不可没。其中包括:一、对叛乱与内乱的两名前总统判处重刑,完成过去清算,也建立了转型正义的机制;二、全面保障思想、言论、创作、表达等自由;三、制定「文化立国」政策,透过立法来推动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四、百济文化与新罗文化的融合,为韩国大众文化的蜕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绽放了崭新的文化花朵(因为地域仇恨仍深,韩国人知道这个因素,但他们通常避而不谈);五、全面开放日本文化产品的进口,让影视业从日本多元的文化得到养分;六、各大学纷纷开设「文艺创作系」(截至二○一二年共有三十三所大学),大量培育剧本创作人才(至二○一二年一共培养剧作家二千五百三十一人,其中女性占八十七%)。
我们也不能否认,韩国是全世界绝无仅有、最积极上进的国家,几乎每二十年就创造一项奇迹:一、「经济奇迹」:一九六○年代初开始发展五年经济计划,到一九八○年代初以「汉江奇迹」跻身亚洲四小龙;二、「政治奇迹」:一九七○年代末期仍是独裁政权,到一九九○年代末期落实民主化;三、「外交奇迹」:一九七三年宣布推动「北方政策」要与北边两个共产国家建立关系,到一九九二年完全落实。
从二○○○年代初期开始活络发展的韩流,能否创造出「文化奇迹」,还有待时间证明。目前看好与看坏各半,因为韩国经济几乎完全「锁在中国」,中国经济的衰退,连带也使韩中FTA完全破功。
经济萧条必然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毕竟人才与人口成正比,人才的极限也让文化创意开始枯竭,这是看坏韩流再撑不了十年的主因。
不过,一个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教育投资,正在改造与提升韩国人民的素质。这项名为「BK21」(头脑21 :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韩国人才,注二)的教育投资计划,可以期待会持续培养各领域的优异人才,这是未来韩国竞争力的泉源。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与韩国政经发展的轨迹几乎同步,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的实力比韩国强,文化发展也比韩国多元与先进(例如,台湾的新电影浪潮在国际影展锋头十足);但是民主化与金融危机之后,两国的差距逐渐拉大。韩国继二十世纪末期大众文化发展超越台湾之后,二○○四年起平均国民所得也超过台湾。也就是文化与经济,台湾都输给了韩国。台湾人的韩国情结,从优越感到挫折感,再到受害妄想症,甚至产生盲目的反韩。
其实台湾人的「反韩」是长期的国际孤立,所导致的「创伤后症候群」(Trauma Syndrome)的具体投射,加上经济与文化落败后的忌妒心理而产生。这需要台湾人深切的自我反省,并且携手努力来疗愈。
不过,韩国始终把台湾当做进军中国的跳板,却未对台湾有任何回馈或善意的报偿,颇有可议。例如,韩国的大众文化产品一贯是以精美细致的包装与强力的行销对外输出「俊男美女」,甚至是「花美男」与「肌肉男」,让外国人眩惑而对韩国社会产生错觉;但韩国自己国内却极端排斥同性恋文化,只在国外助长当地的同志倾向与风潮,坦白说这是极不负责任又不道德的。而台湾如何摆脱长期以来被当跳板的角色,创造自我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省思的。
尽管就短程而言,台湾输给了韩国。但是台湾社会比韩国「多元」、「自由」、「平等」、「不排外」、「尊重个人」、「没有阶级」、「经济民主化(不受财阀垄断与宰制)」等。这些「软实力」都是台湾的优势!台湾人不必自卑也不能妄自菲薄!长程而言,台湾的多元价值比韩国更具终极成功的要件。
台湾与南韩民主化转型成功的经验,证明「儒家文化圈」的亚洲,是可以一百%落实西方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制度,这也算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注一: 明报专访李英爱的连结
注二:韩国在1999 年至2005 年投入1 兆5700 亿韩元(13.4 亿美元)推动「头脑韩国21」(Brain Korea 21,简称BK21)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后,2006 年至2013 年间再投入2 兆3000 亿韩元(23 亿美元)
进行BK21 的第二期计划; 2013 年至2019 年改名为「BK21+」,扩大到3 兆3143 亿韩元(33 亿美元)。
(本文摘自《这才是真正的韩国》/时报出版)
内容简介
近十年来韩剧、KPOP、韩国电影越来越受欢迎了,
但我们能从中看到韩国真正的社会样貌与文化吗?
你知道吗?那些光鲜亮丽的俊男美女背后,
可能藏着外人看不见的阴暗角落。
作者简介
朱立熙
现任「知韩文化协会」执行长,政大外语学院、台师大「韩语学程」兼任讲师。曾任媒体驻韩特派员、英文报总编辑。着有:《韩国史》(增订七版)、《国家暴力与过去清算》等韩国相关书籍多本。合著有:《黎明前的半岛记忆:韩国人权与民主纪行》(时报出版)。
《这才是真正的韩国》/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