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平平是共享经济的头号平台大咖 Uber为什么惨输Airbnb?
Airbnb优于Uber可从两大特征得知:需求面的产品/服务复杂度和供给面的固定成本需求。(图/shutterstock)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数位IPO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类企业代表典型的平台企业,借由媒合产能过剩的持有者与潜在使用者来创造价值。
这类企业尽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吸引力仍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又以两大业者Airbnb和Uber为代表。
在评估规模的竞争优势时,必须探讨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首先要量化相对于同业的优势多寡,其次要考量这个相对优势所带来利益的本质。
Uber和Airbnb都是各自「共享」市场最大的全球业者,分别是汽车共乘(ride sharing)和空间共享(space sharing)。在各自的全球市场中,两家企业市占率都在20-30%左右。此外,两家的规模相较于第二名劲敌,很可能都大上40-50%,Uber是面对中国滴滴、Airbnb则是面对Booking。
但汽车共乘市场不同于空间共享市场,是否真的有全球规模尚不清楚。因此无论在任何市场中,Airbnb可能会面对相同的少数同业,而Uber更可能要抗衡在地或区域的王者。
即使我们肯定,Uber在美国的市占率仍然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Lyft两倍,而且至少在部分市场享有的相对规模比Airbnb大,但这仅仅是分析的开端。相关市场和产品特色能把规模转化为实质经济利益的幅度,才会带来真正深远的影响。就这点来说,两家企业的差异十分明显。
Airbnb优于Uber可从两大特征得知:需求面的产品/服务复杂度和供给面的固定成本需求。前者决定了可存续产品所需的网络参与者数量,以及额外参与者继续强化产品的幅度;后者则决定了基本损益平衡经济因素,以及规模大于竞争者这项相对财务优势。
在任何城市中,两家企业的产品存续性是当地密度的结果,Uber端视平台上驾驶的密度,Airbnb则看可住宿物件的库存量。然而,Uber市集和Airbnb市集的关键区别是内在产品的复杂度,这项差异决定了打造当地服务所需的市集流动性。
就叫车服务来说,顾客考量的因素除了价格,最重要的莫过于车子能否在三到五分钟内抵达指定地点。驾驶的数量要多少才能达到这样的服务水准,会取决于特定市场的地域和活动。但若有服务能吸引够多驾驶来达到这个门槛,只要定价适当,就足以与其他服务竞争。
相较之下,短期住宿市场有许多更突出的产品特色和市场区块,因此服务得在这些面向取得足够的住宿选项才能端上台面,吸引广泛消费者的兴趣。虽然理论上难以知道有多少供应商能达到这个最低水准,但既然得满足如此细腻的需求,便代表数量会比更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得少。
一旦满足产品存续的最低条件,复杂度也会影响供给量渐增对使用者的价值。即便有一大堆驾驶可以比三到五分钟更快抵达也没有用,因为乘客往往无法那么快就到达与驾驶约好的所在地点;然而在短期住宿市场中,相关产品特色的多元,可以确保当地房源即使密度较高,也不至于减损其价值。实际上,已有证据显示,更多房源不仅吸引更多旅客,还能带动较高的入住率,这个动态强化了Airbnb需求面的相对网络规模价值,这点便让Uber难以望其项背。
在供给面,Uber和Airbnb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叫车服务的顾客主要身处单一城市;相较之下,短期住宿服务的顾客在许多不同地点使用住宿和叫车服务。因此,屋主在选择平台登录其主要住宅时,不仅仅会在意所在城市的房源密度,还会关注Airbnb在各座热门城市的知名度,因为这对于是否吸引旅客使用平台也很重要。因此,在地市场龙头到头来又受惠于分摊固定开销,由此确立的全国或全球网络所需固定成本,便成为新进业者的主要进入障碍。
Uber和Airbnb都是全球企业,只是分布的国家数量不到Airbnb的一半。但Uber的竞争对手不必是全球企业,也足以成为吸引客源的替代方案。在部分市场中,固定营运成本造成的障碍,可能无法养活两个以上叫车服务;但在大型都会区,就必定有多家稳健的叫车服务,即使有时市占率不到20%也足以存续,结果便是会出现四家以上的Uber竞争对手,大幅限缩市场报酬。此外,专门服务妇女(Safr)和儿童(HopSkipDrive)等族群的小众业者也已出现,很可能只需颇低市占率便能在市场上存续。愈来愈多现有计程车业者采用自家「共享」app来竞争;在巴西等部分市场,竞争对手就动辄数百家,其中既有中国滴滴这类全球巨擘,也有提供简单本土app的低成本服务。
(本文摘自《平台假象》/天下杂志出版)
【内容简介】投资原创内容反而削弱Netflix的经营优势?
空间共享相对于汽车共乘,Airbnb为什么胜过Uber?
瞄准专业小众市场的Etsy和1stDibs,竟能胜过Amazon老大哥?
平台不是保证成功的密码,尖牙股大巨头也有弱点,掌握商业本质,建立长期成功的优势基础。
接连颠覆产业规则的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与Google这五家尖牙股FAANG企业,虽然看似不可一世,其实在许多产业领域或国家地区都不是龙头,甚至居于劣势地位。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源头是自身的结构性优势,唯有正视商业的存续要件,增强实力,建立供需面的规模化优势,才能战胜弱项,巩固永续成功的基本盘。
本书作者强纳森.尼,是著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家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提出独特的角度,从投资、经营的结果,仔细检视平台企业实际的成效,逐一破除四大平台神话,拆穿FAANG称霸世界的妄言:
◎平台是翻天覆地的全新商业模式
◎数位平台结构优于传统平台
◎所有平台都展现强大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必定造就赢家通吃的市场
在尼教授眼中看来,人人朗朗上口的网络效应、平台经济、大数据等,是一窝蜂的网路流行语,是迷惑人的诱饵,投资人、创业家、经营者必须回归商业不变的本质。投资或经营策略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辨与验证,将无法为我们带来真实的获利与收益。
发掘数位边角的潜在商机
本书立足于坚实的研究基础,爬梳FAANG并横跨电子商务、数位旅游、共享经济、网路广告、媒体、软硬体等产业数十家企业的沿革、商业模式与劲敌,指引你发现未被满足的细分类别,领先加入最有商机的产品和地域,为自己创造源源不绝的价值!
【作者简介】强纳森.尼(Jonathan A. Knee)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媒体与科技专业实务教授、媒体与科技学程共同主任。三十年来,他撰写无数专栏评论、书评和杂志文章,主题遍及文化、商业、法律、经济与公共政策,作品散见于《大西洋月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自2014年以来,曾长期担任《纽约时报》交易录(Dealbook)的Book Entry专栏作家。
尼拥有超过二十五年的投资银行家资历,先后在高盛与摩根士丹利集团任职高阶经理人,目前仍是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s资深顾问。着有《投资银行交易秘辛:二十年目睹华尔街怪现象》、《Class Clowns》,亦合著有《被诅咒的巨头》。
【译者简介】林步升
钟情于绿豆的猫奴,翻译是甜蜜的负荷,配音为后半生志业,希冀用文字与声音疗愈自己与他人,近期译作包括《这样说,孩子愿意配合与改变》、《医者无惧》、《寻欢作欢》等。本书深入讨论五大科技企业(FAANG)成功的复杂因素,指出「网络效应」的认知误区,层层剥开这些企业不想让人知道的真相。
《平台假象》/天下杂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