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在世界的尽头 往新世界的开头「征服北极」

图、文/天下文化提供

☆我期待生命的跨越,在世界的边境结束,然后开始!

水蜜桃阿嬷」后,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不想再拍纪录片。这件事情对我打击不小。有个朋友看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说:「你知道这部片播出之后,就会吸收社会资源,不管是协助阿嬷的家庭,或是要人重视自杀议题,当你透过影片试图产生多大的善时,就会产生多大的恶。善和恶是对等的。」

然后他又问我希不希望募到很多善款?我说当然,这样才能帮助很多需要的人。他又说:「假设你募到一千万,相对而言,也压缩了其他社会团体的捐款资源。我有两千块,原本打算分成四份捐给不同单位,但看了影片,因为一份巨大的感动,我把两千块全部捐出去,就压缩到别人了。」他说,我会创造出一种影像力量的商业手法。

我这朋友有宗教信仰,我则没有,小时候跟着爸妈拜拜。他讲的这些,我也不完全懂。但那时整件事情的确让我有很深的挫折感。我们做纪录片的,都会学到、也认同一种观念,即「我们的影片必须为社会所用,要让其成为改变世界的武器」,用上了「武器」这样的字眼。但或许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武器这么强烈了,我们认为纪录片还是改变社会的工具。这次的经验,让我对这个观念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使如此,日子还是要过,公司还是要经营,所以那一年我都在拍商业影片,脑子里想的只有赚钱。

北京北极

某天游戏橘子基金会电话小倩,他们要找我担任一段冒险行程的全程记录,很快的他们就与我联系上,几乎同一时间林义杰也打来跟我讲同一件事。

我和林义杰本来就认识。他先问我在忙什么,我说在拍广告。然后他说他准备要去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战。我们拍纪录片的人,对于这种「最高级」的形容词都没有抵抗力,什么「最后一战」、「最棒的一场」等等。他一讲,我心里那盏纪录片的灯就亮起来了。然后林义杰说:「希望你能答应基金会来拍这部纪录片,因为我要退休了。」

那年他才三十二岁,但对超马选手来说,这个年纪已经是上限了。他的话完全点燃了我心里对拍纪录片的渴望。

于是我问他:「要去哪里?」他一开始怎样都不肯告诉我,因为担心我不想去。最后他说:「你先答应我,我再告诉你要去哪里。」

天底下哪有这种事。他们每次跑的地方都很恐怖,不是跑撒哈拉沙漠就是被鳄鱼追。我坚持要他先告诉我,后来他只好说了,是要去北极。当下我一听就说OK,觉得没什么。这有什么不能说的。

林义杰非常惊讶。我还跟他拍胸脯打包票:「开玩笑,我一定挺你。兄弟不是做假的,我挺你到底。」多么豪气。他在电话那头一直问,真的吗?真的吗?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很兴奋,一直叫好。我问什么时候出发,他大概讲了一下细节。他很开心,我也很有动力。

我们两个在电话上讲得很兴奋。我还说,到时候拍片拍累了,就可以吃吃烤鸭、尝尝咸鱼、逛逛长城。我愈讲愈开心,他愈听愈模糊。他问:「你说哪里?」我说:「不是北京吗?」「不是北京,是北极。」我脑子顿时停住了。

你知道人脑里面有所谓的「暂存记忆体」。比如你说「雪梨」,脑袋就会找出雪梨歌剧院画面贴上来,这就是你认知的雪梨。林义杰一说北极,我脑袋里原本那些北京烤鸭啊长城啊之类的画面开始剥落,换成一望无际白茫茫的北极,但却找不到任何画面,完全没有画面。我很紧张,对着话筒结巴,我说:「义杰、义杰,我刚刚讲兄弟一场那都不算,完全都不算了,义杰,我真的没有办法……」我还没讲完,他就说:「导演,谢谢。」就把电话挂掉了。

我很惶恐,却又很挣扎,因为我真的很想去,非常想去。管他北极南极,我就是想去。

想去,又不想去

纪录片有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讲的是北极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是纪录片的经典影片。当知道自己有机会前往这部经典影片的发生地,是很兴奋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压力,不断问着自己:「真的要去吗?会不会有危险?会有什么危险?会不会很害怕?」去与不去,很冲突。

我们于二○○八年四月参加极地超级马拉松赛。那个时间点,北极的温度最低是零下四十几度。选手来自九个国家,台湾参赛者有游戏橘子执行长刘柏园、林义杰,还有新进的超马选手陈彦博。陈彦博当时还是大学生,非常菜。比赛全程六百公里,大概从基隆走到垦丁,再往回走到台中,没有柏油路,都是雪地。而且北极是北大冰洋和少数岛屿的组合,我们可以说是走在结冰的海面上。

残酷严苛的环境是一回事,更可怕的是那里的生态系统─北极熊。一般人看到电视上的北极熊觉得很可爱,但北极熊其实很可怕,因为食物早已不足。当你走在北极,北极熊突然出现在你面前,面临的就是生死决斗。而且一去就是一个月,每分每秒都在严寒的环境里,没有一刻是温暖安全的。

我妈很反对,但小倩赞成,因为她知道我很想拍,她也知道我太久没拍了。她认为此时此刻把我丢去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反而是一件好事。所以她不仅鼓励我,也很努力说服我爸妈。出发前一个礼拜,我收到小倩透过台湾的保险公司向国外买的巨额保险,有种说不上的感觉。理智上我知道她是对的,但情感上我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回来。

★更多关于《青春:献给他们的情书

书名:《青春:献给他们的情书》

作者:杨力州 采访整理:陈琡分

作者简介:杨力州,1969年3月9日生,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毕业,现为纪录片工作者。他的作品融合感性趣味,又勇于挖掘世人不敢逼视的赤裸情感与种种荒谬矛盾的社会制度,使得他的作品除了最纯真的人情以外,也是最沉重最锐利的社会刻画。

内容简介

他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平凡 他高举「人」的价值,让人看见生命最深层的一面,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平凡。 看他的纪录片,笑过,哭过,那苦涩的一面你会勇敢去面对。 这本书,是杨力州献给他们的情书。 每个时代都需要会说故事的人,在他诚恳且生动的描述里,我们得以了解,以及被了解。 他的身上仿佛装了雷达,能自动侦测到淌流过你生命的故事;他有种让人放心的魅力,总是教别人掏心掏肺。 只是他也多情,不时会越过某些流派为纪录片划下的僵硬界线,交了一堆朋友,也不免伤痕累累。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忘继续朝让更多人看到纪录片的梦想迈进。──闻天祥

出版社: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