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台湾教改负责

(图/本报系资料照)

黄光国教授生前常以马克斯·韦伯的「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评论台湾教改推动30年间,空有理想却无人检讨与负责。近日,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在新书中,再度澄清教改与他的关系,认为广设高中、大学与教改会无关,教改乱象是李登辉与两千年政党轮替下所衍生的问题。

只是这30年来李远哲一直是台湾的「国师」,参与无数攸关台湾前途发展的科技与教育大业,包括重要部会首长的荐举及咨议。从当年他在教改会的发言:「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只要看看数据资料,就可以做出判断」云云,便可看出他当时低估了「隔行如行山」的道理。

如今他竟又重申在教改会时,就主张要从小学开始教英文,并以自身「学霸」经验,从小便学会中、英、日等5种语言为例,此等不知民间疾苦的傲慢,难怪引来当年410教改大游行主事者黄武雄的批评:教改会对于教育结构性问题,如管理主义及升学主义,并无有效的对策。尤其「即席教改」式的「废高职论」,很难摆脱世人对他「一人教改」的印象。

台湾30年教改问题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众说纷纭。30年前李登辉在位,利用民间「反师范」情绪,连带让李远哲无法与当时教育部长,也是提议成立「教改会」的郭为藩一起携手合作,形成菁英与弱势互补的教育双人组,让教改会诸多建议可以落实推动,而非「万箭齐发式」的教改运动,让人应接不暇!

而后李登辉与李远哲聘请吴京 上任,担任教育部长后民调支持率颇高,但熟悉教育事务者形容他是「拿着手电筒进教育部,充满好奇,照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同李远哲一般,吴部长缺乏国内教育背景,一时间很难有效掌握教育全局,更遑论推动当时千头万绪的教改大业,结果陆续推出的提高大学录取率、技职院校大幅升格、大学数量扩增,与实施国小建构式数学等政策,对日后教育影响深远。

而后继任的林清江曾任教改会委员,是出自师范体系、学经历完整的部长不二人选,上任后很快获得行政院1570亿元的教改预算。林部长当年被形容为「拿着教改蓝图进教育部,可以马上施工」,经常下乡访视学校。他常提到要「培养孩子带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动的书包」,是历任教长中最能抓住教改核心者,更以「终身教育」为教改政策主轴,配合学校环境的改变、教育制度的松绑和升学衔接来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

可惜后来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在位仅1年4个月,空留许多未竟教改志业。而后每任教育部长更迭过快,政策衔接不易,加上政党轮替等因素,台湾教改似乎注定往后积重难返的命运。(作者为教改论坛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