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不是挽救司法信任的工具

(图/本报系资料照)

法务部16日执行死刑犯枪决,这是台湾时隔4年再度执行死刑。单就法务部长愿意签署死刑的执行命令这件事情,我必须给予高度肯定,毕竟依法行政本该是公务员的天职。但我仍不免忧心这样的死刑执行,到底是国家法制的贯彻,还是某种转移焦点的政治手段?

这一路以来,我对于死刑的必须存在,没有怀疑过,也对于执政党迟迟不肯执行死刑这件事感到不解,因为一个民主国家最重要的,不只是用法律去建构制度,更必须在制度框架下去执行法律。

我们害怕权力集中一人,所以选择民主,摒除君主专制,是为了避免生杀大权都操于一人之手。出于这份对独裁者的害怕,我们希望不论是谁执政,都必须跟着民主程序创造出来的法制,长治久安的遵循。过去我们国家遇到的问题是,死刑存在却不敢宣判也不执行,但现在似乎遇到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死刑执行居然可能变成国家硬塞给大家的一颗血馒头。

国家看似终于愿意走上法制正轨,并罕见的在执行前即对外宣告,但却选在这个多事之秋,选在大法官做出实质废死的宪法判决,选在人民愤怒集会表达对于司法高度不信任后,甚至选在农历年节将至之前。我只能说,这样的执法纵无违背相关法令,却让这个国家在法律与道德上都失去应有的高度。

法务部长久以来不愿意执行或不敢执行死刑,一定有它的原因,一如今天突然愿意执行,我想都不是巧合。谁给这条道路开了绿灯,不愿深究,但真心希望,不论何故,既然开始执行死刑,就应该一以贯之,未来在面对其他死刑犯时,也要采取一致的态度,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要总是让正义迟到或沦为选项而已。要提醒执政党,不要以执法作为民主式独裁的遮羞布,更不要拿执行死刑当作挽救民调或司法信任度的工具。

不论是宪判8创造出荒谬的死刑一致决、宪判9罔顾权力分立制衡,或柯文哲起诉书格式的荒腔走板,执政党不断跟公众展示如何操弄司法,摆弄舆论,如何让这个国家所有赖以存续的制度继续往下沉沦。法庭常以被告可否教化,当作判处死刑与否的标准,可否教化本无法量化,但近年似乎变成可以用民调来当作量化的指标,当政府执政发生问题时,就执行死刑来挽救民调,说来讽刺,但背后隐藏极为悲哀的制度破坏。

更让我胆战心惊的是,宪法法庭神坛化现象,因为最近的执政党,甚至想将尚未生效的法律,都诉诸宪法法庭,我不得不说,大法官都快变成执政党的乩身,而更讽刺的是,来问事的跟降驾的,其实都是同一批人。(作者为立法委员、前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