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人如何拜年?独特「唱喏」越多次代表越尊重

图、文/李开周,摘自《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时报出版

民间怎样拜年?

民间拜年当然没有这么麻烦。据司马光居家杂仪》:「 贺冬至正旦六拜, 朔望四拜。」儿孙在家要经常向长辈请安,每月初一和十五磕四个头,到了冬至和大年初一磕六个头。磕头的时候,不能光磕不说话,还要「唱喏」。什么是唱喏?其实就是有礼貌的打招呼。

打个比方说,西门庆潘金莲打招呼:「娘子别来无恙?」这就是唱喏。潘金莲和西门庆打招呼:「大官人一向安好?」这也是唱喏。告状的民女见了县太爷,趴在地上磕头,边磕边喊:「民妇大老爷磕头了!」也属于唱喏。

电影里的太监见了慈禧,扯着公鸭高喊一声「老佛爷吉祥」,同样是唱喏。宋朝话本西山一窟鬼》里的学生放学时候和私塾先生告别:「教授早早将息。」意思老师您早点儿休息,还是唱喏。包括老外见面随口说一声「Good morning.」或者「What's up?」,在宋朝都可以归类到唱喏里去。

拜年的唱喏还可以细分

问候的重复次数分,有「唱单喏」、「唱双喏」和「唱三个喏」之别。譬如学生向老师问候「老师过年好」,只问候一句,叫唱单喏,连喊两声,是唱双喏,如果像复读机一样连喊三声「老师过年好」,就是唱三个喏。宋朝人认为同一句问候语说得愈多遍,表示愈尊重,所以唱三个喏要比唱单喏礼敬得多。

按问候的内容语气分,又能分成「唱喏」、「唱大喏」和「唱肥喏」。我们现代人拜年,普普通通一句「Happy new ye a r.」,只有客气的意思,没有敬重的意思,属于「唱喏」;如果诚心诚意祝福某个小孩「食甜甜乎你快大汉」,不光客气,而且发自肺腑,那就叫「唱大喏」;假如见了多年不见的亲友,情不自禁扑过去拥抱,边拥抱边说「我想死你了」,就相当于宋朝人「唱肥喏」的层次和意境了。

磕头唱喏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规矩,如果是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就无需磕头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大拇指,将左手大拇指高高翘起来,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左下方平平伸开。两只手这样交叉以后,还要悬在胸口,但是不能贴身,要和前胸保持一点距离,好像是护住心口一样,这样的礼节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陌生人见面时常用的礼节,该礼节比作揖要轻一些,比磕头就更轻了。百姓官员要磕头,晚辈见长辈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对方身分辈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礼方式,既能表示客气和尊重,又不会显得过于客气和尊重。

当然,叉手的时候也要唱喏。比如说宋朝两个平辈论交的年轻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们会停住脚,隔着两、三尺的距离相向而立,互相和对方叉手,边叉手边说「过年好」。

上班、上课超级闷,好想旅游去?下载「ETtoday新闻云APP」带你一起键盘旅游→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