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CBAM机制别急着上路 让我们先看欧盟经验

▲ 环境部长彭启明7日表示,未来除了接轨欧盟的CBAM外,也会推动台版CBAM。(图/记者杨惠琪摄)

● Bryant/产业研究与市场策略分析员

随着全球永续发展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净零碳排的风潮也在台湾引起巨大变革。其中最具指标性的台湾碳定价政策,在历时约2年的公共辩论后,碳费费率终于在本月初定案,整套制度也准备于明年(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不过碳费才讨论完毕,就已经有企业、民意代表将注意力转向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督促政府尽快推出,以确保国内产业竞争力,避免高碳进口商品造成碳泄漏问题。此建议立意良善,政府应该保障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不过欧盟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机制设计并非一蹴而就,政府推动台版CBAM时应审慎规划,以免引发市场波动和贸易争议。

透彻的制度比较研究 落实减碳的基础

在这几年讨论过程中,政府、产业界、学者与环保团体唇枪舌战,从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日本全球暖化对策税(地球温暖化対策のための税)、韩国碳排放交易机制(K-ETS),到最新的新加坡碳税,各国制度通通被拿来激辩一番。

▲ 台湾与各国一样,都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凝聚社会对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共识。(图/视觉中国CFP)。

这是一个门槛略高的议题,所以台湾与各国一样,都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凝聚社会共识。这一方面是实践民主价值,另一方面,各国的环境条件、产业结构都不相同,需要量身打造制度,才能对自身产业与环境最为有利。

而且净零减碳的法律或政策,具有跨领域、跨国、跨世代的性质,不只要考量本国情况,还需要仔细考察贸易对手国的制度,并且不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制定碳定价政策有必要和其他受影响国家沟通、协商,像是目前连欧盟都还在与各国磋商法规对接,推敲减碳成果如何认定、碳定价费用怎么计算等问题,预计明年年中才会有比较清楚的规范推出。

尤其CBAM本身就是为了防堵「碳泄漏」现象而设计,这些政策工具与贸易密不可分,如果不妥善调研各国制度,未来法规对接时,我们将会面临非常大的难关,最严重可能会让台湾的国际贸易遭受惨痛打击。

▲ CBAM是为了防堵「碳泄漏」现象而设计的制度。(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欧盟CBAM的背景与形成条件

欧盟预计在2026年正式开始推行CBAM,同时,欧盟会逐步减少过去在EU-ETS核发给高碳泄漏风险产业的免费配额(类似台湾碳费政策中的优惠费率、排放量调整系数),预计在2034年免费配额归零。依据CBAM规定,进口碳密集产品到欧盟的贸易商需要申报,并依照产品排碳量采购相对应的碳凭证,补足碳价差额,产品才能进入欧盟,而碳凭证的价格将会是每周ETS碳配额的交易价格。

这边就衍伸出一个价格公正性问题:欧盟ETS的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反应的是企业在欧盟境内排碳的真实价格,但台湾目前走的是碳费制度,碳费费率由碳费审议会决议、环境部拍板,等于是人为设定的费率,可能和企业在台湾排碳的真实价格差距很大,假如台湾推行台版CBAM,外国出口商是否愿意支付一个「人为」碳费价格?这将会成为一个潜在贸易问题。

▲ 欧盟将自2026年起,初步对钢铁及钢铁中下游产品(如螺丝、螺栓等)、铝、水泥、肥料、电力及氢气等进口产品征收「碳边境税」。(图/路透社)

在英国脱欧之后,英国也计划于2027年推行类似机制,欧盟和英国的做法不仅仅是因应碳排放控制,更是一种国际合作的结果,旨在平衡环境保护与贸易公平性。虽然EU-ETS如今已是全世界交易量最大、最活跃的碳交易市场,但全世界各国都已经理解欧盟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要设计一套可靠的排放交易系统,并透过长时间测试运作(欧盟大概先跑了20年),确保碳盘查可有效追踪,企业也理解、接受、并且可承受这套制度,这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事。但如果没有排放交易系统,单靠碳盘查去规范碳边境税,又会太过僵化,而且容易衍生争议或漏洞。

台湾作为一个后行者,并不需要急于跟进,反而应该利用碳费上路、欧盟CBAM还没好的这段时间,紧盯着欧美日韩等净零碳排制度先进国家,对他们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

▲ 台湾应紧盯着欧美日韩等净零碳排制度先进国家,对他们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图/协会提供)

台版CBAM不能急 先推台版ETS

CBAM并非短期内就能见效的政策。欧盟为了设计这套制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跨国协调,这不仅涉及到产业,还有共同市场内部各国的利益平衡,也关乎欧盟与全世界的贸易规范。

如果台湾单方面推行此类机制,而没有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充分的协调,我们很可能面临被告上WTO的风险。虽然目前台湾水泥业界有一些呼吁,环保团体更是积极用心,但是CBAM绝对不是喊一喊就可以立刻施行的,是否应该先推行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确定企业在台湾的真实排碳价格,再推动会比较顺利。

针对制度可行性的讨论,当然是大众所乐见,但我们不应该让台版CBAM的短期讨论,影响到台湾未来贸易的稳定性,台湾应该秉持「停、看、听」的原则,先观察欧盟和英国的CBAM推行效果,还有注意未来美国的CCA、日本对规范范畴三排放的尝试等未来趋势,并在国际规范与国内产业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在未来制订出更为有效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碳定价制度!

▲ 台湾应该秉持「停、看、听」的原则,先观察欧美日韩等净零碳排制度先进国家的成效,并在国际规范与国内产业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图/记者许敏溶摄)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